我是一名中师生,毕业20多年,至今仍工作在教学一线,担任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兼任八十个熊孩子的班主任。
和许多中师生一样,初中毕业时,我曾是所在乡镇中学的尖子生。前几届的尖子生有几个人考上中师和中专,在全乡范围内传为“佳话”。加上当时教我们的几位老师,也是刚从师范毕业的中师生。所以中招前夕填报志愿时,我便“毫不犹豫”地报了中师,而且“志在必得”。“中招”成绩揭晓,报考师范的20名同学(中招前有个预选,只有前20名有资格报考中师)中,我考了第一名,毫无悬念地被当地家喻户晓的“豫西师范”学校录取。我的名字,几天内被全乡有学生的家庭所熟知,并被当成楷模一样成了乡亲们教育孩子的目标和方向。一时间,惹得多少同龄人羡慕啊!小小的我,瞬间膨胀,感觉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即将开启。
三年的师范学习,我们练就了普通话、三笔字等各项基本功,学习了类似高中阶段的文化课,提前学习并掌握了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教育学也有涉猎。最关键的是,师范三年,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思想洗礼,“忠诚祖国教育事业”,成了我们毕生的信念和追求,其影响意义,堪比现在的师德师风学习讨论更加深远。
我们毕业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学子要通过考试继续深造,我们少了升学考试的压力,绝大多数人的求学之路已走到尽头。等待我们的,是或远或近的乡村小学。刚当完了学生,又开始执起教鞭教学生。这时,我的夕日同窗,有的正在拼搏高考,有的开始他乡务工。想想自己,三年的师范生活,除去国家补贴,包括衣食在内,家里共花去2000元钱。当时,我们不仅有了非农业户口,而且即将拥有一份工作,傻傻的还在激动。
刚开始几年,工作在农村最基层小学。和身边的同事们相比,我们年纪轻轻不用养家,每月两百多元的工资真的也“够花了”,甚至还可以给父母一些补贴家用。加上当时人们对教师普遍尊重,孩子们见到老师也不敢造次,我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了骄傲。那时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批改作业,备课有时熬到深夜,但第二天,我又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记得我刚毕业教的一届五年级孩子,全班30多人。为了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借来一本小学《阅读分析汇总》,利用课余时间,一个冬天刻了十几张蜡版(当时印卷纸是油印,需要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字),在同事帮忙下印制卷纸,发给学生详细讲解。一节课下来,我和孩子们的手全是黑的。期末考试虽然没有“碰到”一道原题,但孩子们竟“莫名其妙”地考出了好成绩,原来视为“陷阱”的阅读题居然会做了!寒冷的冬天,虽然冻红了我的双手,但第一次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感动!
几年后,陆续传来昔日同窗的消息:有的通过高考上了名校,有的在城里找到一份好工作,有的在电厂、酒厂上班......而这些同学,当初成绩都在我们身后。一阵唏嘘感叹,继续埋头苦干。好在当时教育还没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家长们对教师工作普遍支持,物价还算稳定,心中虽有落差,但“忠诚教育事业”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对工作一如既往的热情。
后来调到县城工作,一家人居无定所,才发现身为教师,微薄的工资如此不堪重负!同时又发现城里孩子教起来,尽管学识广易互动,但纪律混乱更难组织。日常工作中稍有不慎,便会触怒孩子背后强大的亲友团。看似简单的家校沟通,其中的头绪万万千。一个小小的基层教师,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
再到近几年,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批评达到高潮,教师也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被扣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各项政策法规都在保护未成年人,只要孩子出现闪失,无论校内还是校外,纷纷把矛头指向学校、指向冲在一线的教师。此时的基础教育已经如履薄冰,可怜我们这群师范生,曾经的“天之骄子”,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教书教到了学生的下一代(个别同事甚至教到首届学生的第三代),此刻工作起来还要战战兢兢。有心从事第二职业吧,发现自己除了教书,别的早已不会。走出校门,我们的思想与社会,更是显得格格不入。再看我们的昔日同窗,有的早已家财万贯,有的官运亨通,哪像我们面容憔悴华发丛生?
所幸的是,我的这份工作还算稳定,饭碗始终没被夺走。加上对教育的理解多了几分感悟,没有荒废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使得孩子学业小成,总算没有辜负自己的人生。
说起当初的选择,既有年少懵懂的无知,又有家境贫寒的无奈。和昔日同窗比起来,曾有不甘,亦有徘徊。今已进入不惑之年,少了年少轻狂的浮躁,收获着门下学子的点滴进步,继续游走于三尺讲台,我是知足的,亦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