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是最神通广大的猴子,是《西游记》里真正的主人公,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以鲁迅为代表,认为孙悟空是本土神话人物“无支祁”的演化;而另一种以胡适为代表,认为孙悟空“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它就是印度神猴哈奴曼的化身。后来还有学者认为:孙悟空是一只“混血猴”。
《西游记》这部小说中本身就混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是三种文化的交融。里面既有太上老君的“化胡为佛”,说老子当年从函谷关出门,其实跑到印度去了,点化了胡人,产生了佛教;也有描写道教至尊玉皇大帝及其形形色色的天兵天将,被初悟道的孙悟空打得人仰马翻;而它的“金箍儿”则是儒家思想的主导—中国传统社会不能接受孙悟空这样具有强大能量而又桀骜不驯的叛逆,所以必须给它戴上金箍,迫使它从桀骜不驯转变为循规蹈矩。而“孙悟空”的名字也大有深意,它本是一只“食松果的猢狲”,因受了教化脱去兽性而具有了人性,“孙”字乃人之初始、而“悟空”则是典型的佛教顿悟,要出世须先入世、入得方能出得,方能悟得真空,得到大自在。
这样看来,孙悟空既不完全是中国本土的、也不完全是“印度进口”外来的,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背后正隐含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桀骜不驯的孙悟空是人们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寄托。在《西游记》中,它的个性意志得到了充分张扬,不再被约束被否定。孙悟空这种桀骜不驯性格的出现,很大程度受到“呵佛骂祖”的狂禅之风影响:在自己没有任何修正的情况下,口头演说一切皆是自性化用,演说吃肉喝酒也是修行,狎妓也是修行!对认真修习佛法的人不屑一顾。这种肢体语言上胡说八道、行动上放荡不羁、思想上放任自流的狂禅之风,在历经宋、元、明代后逐步掀起了肯定个人价值、重视自由人格的思想解放运动。
孙悟空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固然是美好和正当的,但它必须张弛有度——若人人“大闹天宫”,社会就会形成“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局面。个人自由与社会意志是一对难以解决人生难题,“金箍儿”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压制个性自由的社会强权意志的象征;又是限制个性无限膨胀,保证他人个性与生存自由的有效措施。
我们的人生,不也象悟空这样游走在妥协与觉醒之间吗?我们向往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有时又不得不对现实做出让步,最后到底更趋向于自己想要的还是无奈接受的,就看我们能否练就悟空的一身本领。
人生路上,你想做哪只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