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未来简史》,中文版在万众期待中发行上市了。在接连阅读了这两本重量级著作后,感觉自己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完全被刷新。作者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及其用清晰文笔、缜密逻辑推导出的不同寻常的见解,很让人脑洞大开。
比如作者认为,人比动物强就强在人能够通过想象出某种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和意义,如上帝、国家、金钱、公司、政府组织等(如你,现在就活于人类自身想象的这些虚构中),把众多的人高效地组织起来,让所有人都相信“神的安排”、相信“国家利益”、相信“企业价值”、相信“伦理道德”这些虚构的东西,从而大规模的合作,形成改变真实世界的巨大力量。
又如,作者提出,二十世纪的医疗技术以治病为主要目的,二十一世纪的医疗技术则可能以给人升级为主要目的,极少数富人将能够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成为“神人”,如此新的阶级悬殊便会产生,升级了的神人会怎样对待没有升级的智人?把智人当孩子,当宠物,还是当奴隶?
再比如,作者提出,生物(包括人)其实没有真实的自我,没有自由意志,生物只是一堆算法,只是数据处理,未来的世界,数据比人宝贵,主导世界的可能是接连所有数据的“万物互联”网络……
诸如此类令人震撼的独到见解,书中不胜枚举,用一小段话根本难以描述其万一。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仅从书中提到的一个小观点出发,分析个人的一点看法。这个小观点,仅仅是该书包含的浩瀚信息流中,在作者笔尖泛过的一丝涟漪,远非该书的精髓与中心思想。我在此分析个人小看法,也绝非是为本书写读后感,该书是何其震撼人心、趣味盎然,我怎敢轻言读后感。
赫拉利在书中提到的这个小观点是一个公式:
知识=体验x敏感度
在实践中,这代表追求知识与智慧的方法,是靠体验积累,并锻炼敏感性,以正确理解这些体验。体验即个人所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敏感性则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你不能光有经历而不重视体察你的体验,第二是你必须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你甚至改造你。
赫拉利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之前喝茶喜欢加糖,后来发现糖把茶叶本身的味道给覆盖了,所以就把糖减少,专门体会茶的味道。然后他对茶的感觉就越来越灵敏,体验越来越丰富,最后发现他最喜欢喝的一种茶是中国四川雅安生产的“熊猫茶”,一种以熊猫粪为肥料种植的茶叶。赫拉利说,早年给他一杯用明代的瓷杯盛的熊猫茶,他不会感觉与用纸杯盛的熊猫茶有何分别,但现在他能体会其中的巨大差异。
赫拉利的“茶道”,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文明人,要善于体验自身细微的感觉,否则你就是个粗人。
19世纪初,构建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人物威廉·冯·洪堡曾说,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他还写道:“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用通俗的话来表述就是,一个文明人,要善于在各种体验中,包括但不限于同情与被同情,伤害与被伤害等各种经历中,体察自身细微的感觉,如果注意到这些,个体意识的敏感性就会变得敏锐,这些体验就能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与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以及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言以蔽之,要丰富自身知识与智慧,提高个人“档次”,就必须多经历,并且不断提升内在敏感性。没有必要的敏感性,就无法体验到某些事务;没有长期的体验,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多体验,最佳途径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多读书,多实践自己想做的事。
读书,是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取间接体验,好处在于可以便捷地获取到多样化的体验;
实践,是通过亲身活动获取直接体验,这一获取体验的途径耗时却更直观。
凡事不能尽依赖书本;凡事亦不能都亲历身为。
读书与实践,对于提升自我起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有想要看的好书,想要实践的行动——跑步、旅行、写作、学习一项技能、参与某项社会活动,亦或小到陪自己的孩子玩一下午游戏,那么请不要总将这些念头仅停留在脑海,赶紧列出计划,明确时间进度,付诸行动吧。
很多事情,经历过了,才会发现远比想象中的要有趣味,收获的也远比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你的想象,永远导演不了实践中可能会呈现出来的生动剧情。
而敏感性的培养,则有助于我们从这些行动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体验。要提升敏感性,平时就要多提炼、总结自身体验中的细微感觉,把抽象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和语言;亦或在人际交往中,时不时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做一番考虑,体察他人之处境;在未换位体验他人之经历前,不冒然下结论、论是非、做评价。经过这样的“刻意练习”,久而久之,对个人体验的敏感性就会不断提高。
随着体验的积累丰富、敏感性的不断提升,你将更懂得如何细细体察人间善恶美丑,更懂得分辨真假对错,成为更有智慧的人。
故正所谓,活着,就是追求尽可能广的体验,以期从中获得智慧,这就是人生的旅途。
(致敬尤瓦尔·赫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