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始终有一种困惑。
我渴望能多读一些书,但每当我走进图书馆,站在浩瀚的图书面前,盯着书脊检索,却不知在寻找什么,直至头晕目眩胸口憋闷,然后不顾一切跑到外面,大口喘气。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种迷茫与挫败感包围着我,击败我的不是浩如烟海的图书,而是迷茫和无力感。
我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倡议读书,那么多名言警句倡议读书,却从来不告诉我该读什么书呢?于是,就全凭兴趣博览群书了!
普通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爱好当专业,把兴趣当特长。其实心理学上对这一现象早有研究和解释----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但自己本人却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简单说就是“无知者无畏”。
后来我才明白过来,人们口头说着“读书”,其准确意思应该是学习。
难道读书不等于学习吗?是的。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过:“年轻人要持续不懈地努力,不要认为自己很聪明,今天搞这样,明天搞那样,这样的话可能青春就荒废了,而如果扎扎实实只做一件事情,可能就会很成功。”他指出,年轻人不要认为自己是全能的全才,如果在更广的领域消耗了太多的能量,就不容易在前沿领域有所突破。”
学习,一定是有目标、有方向的。
有了方向和目标,读书就不在于“博”,而在于“深”和“精”。人类书籍浩如烟海,学习一定是在某一领域的深根细作,锲而不舍。即便如此,一个领域的著作,恐怕也是“一篇读罢头飞雪”,想要博览群书谈何容易?虽然实用主义被广为诟病,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读读小说、历史故事,只能是消遣和娱乐。
其次,学习一定是有输入、有输出的。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书要勤于动笔墨。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读书动笔,既能够帮助你记忆,又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的分析综合能力。读书是一个过程,只有边读边思、边读边写,才真正的构成了阅读的方式。“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加深对阅读内容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头脑建立资料库的过程。读书动笔,读书效率就会越来越高,书就会变成营养,被吸收,被运用。
所以,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最好的读书,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读书与实践相映成趣,知行合一,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