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的目的,是将准确的、真实的、纯粹的饮食内容推给真正喜爱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愿你喜欢。
托斯卡纳地区(下)
【题记】
意式面食是意大利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精选的麦粒、干燥的气候、充足的阳光、和煦的海风、栗树林的芬芳……手工揉制的意大利面品质优良、富有光泽、充满弹性、饱含酱汁;配着诱人色泽与滋味的番茄,实在令人垂涎欲滴。
《知·食》推出《意大利》连载专题,以意大利料理为主题,一起领略意大利的烹饪美食、饮食文化和精神灵魂……
意式面食的多样性总是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来,吞了这碗热气腾腾的意大利面……
很久以前,意大利人就把意大利面当作与但丁作品地位相当的国家象征。旅居美国的意大利文学史家朱塞佩·普雷佐里尼就曾说,意大利面比但丁更伟大的地方在于,意大利面进入了许多美国家庭,但这些地方但丁的名字并没有被提到。如果说但丁的作品是个人天才的智慧结晶,意大利面则是意大利人集体才智的凝聚。
与其说意大利人是一个民族,不如说是一个集合体。只要午餐时坐在一盘意大利面前,他们就会产生集体认同。就算从军、选举、缴税,都无法凝聚这种共同意识。1860年,马凯罗尼通心粉已经成为拿波里的象征,被当成一种饮食符号——食物被赋予文化意义,代替文字成为沟通的工具。
【通心粉】
通心粉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开玩笑的食物。17世纪的戏剧脚本作家弗朗切斯科·德雷梅内(Francesco De Lemene)的滑稽讽刺作品《论通心粉的得体与高尚》中曾写道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分别戴着札卡尼诺(Zaccagnino,代表贝加莫)和科维耶洛(Coviollo,代表拿波里)面具的角色,手拿叉子进行决斗,以获得帕斯塔女士(Pasta)——玛卡罗内小姐(Maccarone)母亲的注意。
歌德曾观察并品尝到一种粗长、中空的马凯罗尼通心粉。这种两西西里王国发明的面食,只能在拿波里当地才吃得到。诗人贾科莫·里奥帕尔迪(Giacomo Leoprdi)和拿波里人之间,甚至因马凯罗尼通心粉起过争执。里奥帕尔迪曾在《新信徒》中嘲讽拿波里人对通心粉的爱恋。拿波里人便以杰纳罗·夸郎塔(Gennaro Quranta)的十四行诗《马凯罗纳塔》回应道,你干瘪的嘴唇从未微笑,双眼尽管有神却空洞,因为你不爱手切面片、煎蛋饼和烤千层面。倘若你能爱上马凯罗尼,就不用承受疾病的严酷折磨。生活在一群快乐的胖子之间,你也会心宽体胖,也许还能活到九十至一百岁。
【意式细面】
意式细面也常给人开玩笑和恶作剧的灵感,因此成为笑话里经常遇到的有趣食物。意大利流传着两西西里王国费迪南多一世的故事。据说为了博得民众欢心,他曾在拿波里广场上吃起细面,并且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小丑,把面吃的全身都是。故事的真假已很难考究,但喜欢吃面确实是拿波里人的典型特征。他们在大庭广众下吃细面时,会把面条高举过头,张开双手似乎要把挂在空中的面条卷起来,用这种姿势吃面还不会弄得到处都是,着实令人惊叹。另一个关于费迪南多一世的趣闻是,偏好面食的他成为国王后,吃面的意图总被人阻止,因为面食被认为是庶民食物。于是他就用拿波里方言表示抗议:“我很快就会下台了。”
在许多仿拉丁语的诗作中,都经常以意式细面为题。默林·寇凯的《巴尔杜斯》中,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就出现在烹饪的场景中,尤其是正在准备意大利面的朱庇特,电闪雷鸣中用大叉子和平底锅大肆挥舞翻搅。教宗乌尔巴诺八世(Urbano VIII)的宫廷诗人佛朗切斯科·布拉乔利尼(Francesco Bracciolini),曾写下的《封神的蔑视》(Lo Scherno Degli Dei)中记载了一种制作意大利面食的方法:
“之后将那层擀了上百次的薄面皮卷在干净的擀面棍上。
以利刀切面,籍此将面棍上的面团除去;
之后将面条抖松后,水滚后放入锅内。
锅内冒出蒸气,面条翻滚,面条就在沸水中煮熟。”
【干燥面食】
最初为了当作水手的储粮,意大利人发明了干燥面食。远航时,西西里水手会贮备马凯罗尼,利古里亚水手则会带上较细的面线卷,热那亚商人将面线传到欧洲各地。在港城发明的干燥面线,得到中世纪商界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士支持。在哥伦布的美洲船队上,就是因为有大量面线作为存粮,才得以到达美洲大陆。在西西里岛和普利亚地区的第勒尼安海沿岸,干燥面食成为体力活动和远行工作的首要食物补给。与之相对的是,波河河谷流域的艾米利亚、伦巴底和威内托等意大利北部生活宁静平和的田野间,人们喜欢吃村妇每天早上制作的新鲜蛋面。(裸食注:至今仍是这些地区的特色。)
制作意大利面的关键是正确的干燥方法。手工揉制的面才能使面的表面具有多孔性,但机器制作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面条具有多孔性,在滚水里煮的时候,就能吸收水分;装盘后又能吸收酱汁。干燥尤其需要绝佳的通风条件,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做出独具特色的面食。比如,风和阳光都不充足的罗马,面条的干燥条件比不上热那亚和拿波里,也就出现了加入鸡蛋制作的干燥蛋面。意大利北部的母鸡整年都在下蛋,在蛋面制作中,每公斤面粉甚至要用十颗鸡蛋;而意大利南部的母鸡,每到冬日就会停产,直到复活节才开始产蛋,因此鸡蛋在南意人眼里尤为珍贵,甚至被用来代替货币,成为交易的筹码。
数世纪以来,拿波里的阳光与和煦海风,一直是天然制面不可或缺的条件。坎帕尼亚地区的强烈日照,让面食能迅速干燥,而持续王葛拉尼亚诺(Gragnano)吹拂的海风,不但利于干燥,也将临近栗树林的芬芳带了过去。利古里亚地区也与拿波里类似,早晚都有海风轻轻吹过周围山丘的栗树林。
【麦粒选择】
除了干燥的工艺,麦粒的选择也尤为重要。麦种主要有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裸食注:也称为塞莫拉小麦)和一般小麦。一般小麦短又浑圆,生长在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一代潮湿的环境,主要用来制作蛋面。蛋面制作时不加水,而是用鸡蛋粘合,因此只能放冰箱保存几天。硬粒小麦既长又透明,生长在气候干燥、阳光充足的意大利南部,是制作干燥面食的必备材料。一般小麦做成的干燥面食会粘锅,无法吸收酱汁,也容易使人发胖。因此要制作好吃的干燥面食(裸食注:不含鸡蛋的意式面食),只能用硬粒小麦。硬粒小麦的起源可追溯到阿富汗,当时经由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带进地中海地区。文艺复兴时期,热那亚和拿波里就开始进口硬粒小麦,用来制作干燥面食。
在罗马的国立意大利面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最好的意大利面是用塔甘罗格(Taganrog)品种的小麦制成。这种小麦制成的面食,不但有无与伦比的色泽,口感也甚是美妙。数世纪来,从塔甘罗格进口到意大利的俄罗斯小麦,在过去是南意经济的重要支柱。但1917年由于亚速海地区的饥荒,这种麦子的种子都被消耗殆尽,俄罗斯小麦的出口也由此告终。据意大利制面师傅说,自此之后意式面食再也找不到过往的滋味。目前塔甘罗格品种的小麦,只有阿根廷有种植,但无法确定这种小麦的是否与数世纪前大受赞善的俄罗斯小麦相同。
【手工制面】
现在制作面食的工作自然有机器代劳,烘干的小麦被磨成面粉,需要时才和面揉捏。但传统制面并没有磨面粉的程序,整个过程从麦粒开始,在揉制过程中加水压碎并混合。揉好的面团,用有空隙的铜制圆盘来压制;不论面型如何,表面都必须粗糙,即使极其细微也是如此。
意大利最优质的的面食来自热那亚和拿波里。热那亚人制作面食时,从用手和面开始,将面团移到一个设有搅拌兼石磨研磨器的专用木桶中,并将面团完全浸泡在温水里。操作者绕着木桶移动、转动搅拌器、麦粒破碎,变成具有弹性又粘稠的面团。
拿波里人制作面团时,将材料倒入石槽,研磨器为木制,加入的是沸水;揉面者不是绕圆圈水平移动,而是垂直操作。操作者用脚来控制活塞,动作跟骑脚踏车一样。这样就能混合未完全压碎的小麦,制成的面团品质优良、富有光泽。
早期的面食只能在特定地点挂在木棍上干燥,因此意大利早期的面食生产集中在特定地区。二次大战后人工干燥的引进,使制面业不再受限于单一地点的气候条件,生产自动化、交通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促使了意式面食的产量增加和面型多样化。
近两百年来,意大利人以Pasta通称各种意式面食。意大利面之于意大利人,犹如下午茶之于英国人。今天是2017年元旦,注定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带着对未来的期许,下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并趁热吃,滋味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