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友的一篇文章写到曾国藩小时候家里进来了一个贼,躲在床底下等曾国藩背书,结果曾国藩一篇文章背了两三个小时都没背会。最后贼怒不可遏,跑出来把那篇文章背了一遍,对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是别学习了!”
大意如此,讲曾国藩小时候资质驽钝,但是后来一生凭借“勤”之一字成就伟业。
故事不新鲜,但是我突然意识到“勤”就是现代人说的“努力”二字,只不过现在我们强调的是“努力才能成功”,从而给努力附加了太多回报的压力,却忘了一开始“勤”其实是作为“勤能补拙”而存在。
动机决定行为,如果努力是为了得到成功,那么势必在还未成功之时我们就像空心的桶,满桶水不荡半桶水荡,胜骄败馁。
如果换个角度,将“勤”视作“补拙”的利器,心态或许完全不同。人之焦虑往往因为觉得自己某些方面拙劣,比如我焦虑自己翻译不够精准,百科背的不熟练,但是如果能意识到“勤能补拙”,我在意的压根不是我很拙劣,而是“我可以更加勤奋弥补拙劣”。
不要过早把努力献上成功的祭坛,努力只是为了弥补拙劣,如此而已。
能力不足的时候不要幻想成功,也不必焦虑失败,心中默念“勤能补拙”“勤能补拙”“勤能补拙”,然后该背单词就背单词,该减肥就减肥,该考证就考证,该放下手机就放下手机。
勤奋自会将拙劣的姿势变为翱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