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掌心海
昨晚,忽然想念起煎堆的味道。于是兴致勃勃的找出糯米粉,糖什么的,开始搅面糊、起火,煎。可当我一个人坐在餐桌前,夹起煎堆的那一瞬间忽然觉得索然无味。端午节已经过去好一阵子了。今年的端午节我没有回家,端午节的煎堆还是邻居送过来的。感觉那天的煎堆味道很好~
原来节日的仪式感才是煎堆的灵魂。没有了节日的仪式感,煎堆就只是很普通的甜面饼,平淡无奇。煎堆是属于节日的食物,它应该被虔诚的对待,而我把它生拉硬拽的放在无限平常的日子里,感觉自己亵渎了它。
在我的闽南老家,每年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大人们还会做一种叫“煎堆”的食物。
“煎堆”分为“甜堆”和“咸堆”,用的都是寻常的食材。“甜堆”的做法基本只有一种,那就是把糯米粉、面粉按照3:1的比例混合成面糊,再加入适量的白糖搅拌均匀,然后下油锅煎成大饼状即可。刚出锅的甜堆放在盘子里,用筷子夹起来吃一口,又甜又香,口感软糯Q弹,有点像不加任何配料的手抓饼,却比手抓饼多了几分柔软和油香。
咸堆的做法比较多样,也是糯米粉和面粉混合,加入切碎的香菇、泡过的蚝干、葱花、加一点盐巴,要不就是梅干菜切碎加一点五花肉末,然后小火煎成饼状。咸堆花样多,每家的贤惠主妇们都会在咸堆上花心思,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各种食材做成各种不同搭配的咸堆。每到端午节,邻居们都会互相分享自家做好的粽子和煎堆,所以我们总能在餐桌上吃到好几种口味不同的煎堆。
长大后在书上看到关于煎堆的传说,觉得十分有趣。在南方,端午节前后是梅雨季节,小雨绵绵,难有晴天。民间传说这是远古女娲补天时遗漏了一条缝,天空“漏了”所致,应设法予以弥补。人们惧怕久雨成灾,期盼夏季农作物能有个好收成,同时相信煎堆有补天的作用,所以,到了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煎堆,用以敬奉神灵,期盼能够堵住天的裂缝。煎堆呈大饼状,又是主要是黏黏的糯米粉做成,这样一联想,似乎有点道理。
记忆中,每年端午节我家都特别热闹。妈妈是个生意人,没有太多精力操劳家务。端午节做煎堆、包粽子和准备点香拜拜的任务,都是由奶奶和外婆一起完成的。我喜欢吃甜堆,奶奶每次做好甜堆,都会赶紧唤我过来吃,怕甜堆放凉了变硬不好吃。我常常眼巴巴的守在灶台旁,看着奶奶和外婆忙忙碌碌的调面糊、切菜、下锅,然后开开心心的吃到第一张出锅的煎堆。做好了煎堆,奶奶和外婆还会顺便给我们揉一点肉松,假期结束,让我们带到学校去。
我永远记得妈妈、奶奶和外婆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她们一边有条不紊的做菜,一边絮絮叨叨的聊着家常。天气热,奶奶有时候停下来休息,一手叉着腰,一手摇着蒲扇,笑着说:人老了,一年不如一年咯!
在我的心里,那来自厨房的烟火气息,那来自食物的美好滋味,是一个家温暖和幸福的所在,那么令人安心,令人怀念。这几年,我们如同离巢的鸟儿一般离开了家乡,奶奶和外婆也相继离开了人世。煎堆好吃,食材也简单,但我们来去匆匆,妈妈也没有太多时间料理这些,这几年回家,鲜有看见煎堆的身影。我们长大了,吃到了许许多多比煎堆更好吃的食物,却忘不了小时候那煎堆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