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自“灵动”
——读《你的语文课堂也可以这样灵动》有感
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 侯会芳
《你的语文课堂也可以这样灵动》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仁甫老师生成语文教学经典课例汇编。全书共三辑,第一辑课例为《金岳霖先生》和《春江花月夜》,这两课均为一课两上。第二辑课例有《劝学(节选)》《师说》《沁园春•长沙》《青玉案•元夕》《鱼父》《管仲列传》。第三辑课例有《想北平》《拿来主义》《相信未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呼兰河传(节选)》。每辑后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成课堂研究者说,和生成语文教学关键词。
嗅着新书的墨香,我潜心细读起来。
李仁甫老师在自序中写到:在这种灵动的课堂上,学生为什么敢为人先?教师为什么能够纵横捭阖?我所倡导的生成课堂,其实就是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回答之一是精心设计“启动模式”,促使学生敢为人先;回答之二是认真考虑“弹性预设”,确保教师纵横捭阖。
那么,李仁甫老师是如何精心设计“启动模式”,促使学生敢为人先;怎样考虑“弹性预设”,在课堂教学中大开大合;怎样助力文本与学生的立体组合,促生课堂教学的智慧和灵动的呢?下面,我就以《金岳霖先生》两篇课堂实录为例,谈谈我的读书体会。
《金岳霖先生》一文以一个“趣”字为线索,描写了金先生有趣的外表穿着,所教有趣的学科,有趣的提问,有趣的答问,有趣的讲学,有趣的爱孩子的方式,有趣的爱人的方式,有趣的接触社会的方式等来展现一个哲学家的全貌。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概写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值得写一写。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从多方面具体叙述金岳霖先生富于个性的特点,给读者提供全面、深刻的印象。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呼应开头,希望熟悉金岳霖先生的人多写一点文章,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之情。李仁甫老师的一课两上确实令人回味。
一、立足学生已知启动课堂
课例一:直接导入,先请学生就文中所写内容,任意说两件金岳霖先生的趣事。再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来说明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请学生把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号和惊叹号(注:问号代表所发现的问题,惊叹号代表对文中某些方面的激赏)进行交流。学生直接问到第八段“我”送给王浩一幅画,画的是“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和“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有什么深刻内涵。
课例二:直接入题,先了解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再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把之前读的课文捋一捋,交流读了课文之后最欣赏的是什么,哪里还存在问题。一学生先问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学生自问自答外,另一学生补充回答。又一学生直击课文第九段,金岳霖先生“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此处纠正学生读音错误)捏出了一个跳蚤”,这里的“捏跳蚤”和“讲哲学”有什么关系?由此进入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的段落。
课例一紧扣课文内容,直击文眼,切入课文第八段(非重点段)。课例二由专题入手,了解学情,直入第九段(重点段落)。虽然时间不同,学生不同,但两堂课都以学生的深度预习为基础,以学生预习已知为起点,以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点为支点,自然导入,不枝不蔓,简洁大气,无生搬硬套之痕迹。不同之处是学生关注点和感受点不同,进入课文的段落不同,课堂学习的后续环节便各有不同,生成出“不曾预约的精彩”。可见,恰当的教学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生成课堂的坚实基础。
二、顺着学生思维教出文脉
课例一:顺着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问号和惊叹号两个方面逐步深入文本,由林国达淹死“很不幸”,林徽因已去世还为她庆生,体会先生的重情重义;由“捏跳蚤”引出细节描写,品读养斗鸡、坐平板三轮,体会先生的有“趣”。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适时拓展细节描写及其作用,课堂聚焦于典型细节品味,拓展文段(梁启超演讲)极具特点,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又有利于透过金岳霖先生看西南联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以学生的“问号” “惊叹号”深入课文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由先生之情、先生之趣,到联大之魂,读得有味,读得深刻。
课例二:从“捏跳蚤”开始,学生读到十一段“君子之交淡如水”,顺势提问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要在林徽因生日那天请客,解读了先生的重情重义。此时一学生交流发言又回到“捏跳蚤”与“讲哲学”的关系,李仁甫老师并没有生拉硬拽,而是放手让学生交流,找出细节描写关键句,运用删词法、比较法品析,赏析之后再朗读体会,直到学生发现枯燥的哲学课竟然被先生上得这么有趣,可见先生之“趣”。之后再顺着学生思维进行细节品读,品读时聚焦十一段——“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避暑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这几句,与学生一起添补细节描写,在选择补写比赛还是送东西的细节比较中,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特点和重点进行细节描写,体会先生的童真童趣,理解细节描写必须为中心服务这一原则。然后再回到文本,深入于文字之中,“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一位”,找“趣”——读“趣”——赏“趣”。
两堂课,学生的对文本的感知差异十分明显。不过无论学生从哪里启动、从哪里发问、从哪里说起,李老师都能顺势而为,引导学生由肤浅走向深入,由表面探知本质,在文本中自由穿行。学生课堂思维的差异性,李仁甫老师“四两拨千斤”之运筹帷幄,使得两堂课生成了不一样的精彩。
生成课堂学习者研究者贺全忠老师说:“学生启动课堂的问题的差异性,只是决定了课堂的‘不可预约’,如何让课堂变得‘精彩’,还须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预备。”是啊,课堂教学这几十分钟要想精彩灵动,课前预备是多么重要啊。
预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语文老师的眼睛,最好是一只看文本,一只看学生。只看学生,将文本束之高阁,课堂当然就只剩下热闹的花架子,那是表演化、浅表化的教学;但是只看文本,将学生弃置一旁,课堂无疑就只剩下权威的独角戏,这是无对象、非人性的教学。”(李仁甫《课堂的曲线之美》)只有二者并重,才能发挥自备之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弹性预设,在任何情况下都大开大合大象无形收放自如,于自然之态中绽放智慧之生成,收获灵动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