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夜刚下过雨,早上温柔的晨光像被水洗了一般,透过落地窗,清亮地铺洒在地板上,整个屋子都被映上了暖黄色。窗外,树头新绿未成荫,一簇簇,如片片翠玉串镶在枝条,如烟般随风轻轻摇曳。
如此安静美好的早上,我窝在沙发中,手里捧着《一曲流水红颜寞》,神思却游走在书中红楼人物的悲欢之中。一个个红楼人物,像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赤诚、凄婉、繁华、悲凉,一层层人性的剖剥,一个个生命的秘密展现在眼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过几篇书评,介绍过几个作者,这本书的作者对于我来说,有点特殊。一笑作春风,真名高帆,古代文学专业硕士、从教多年的语文高级教师,多家媒体签约作者。除了这些,她还是我的好朋友。
作为朋友,我知道这本书安放了作者多少时光和情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我不仅感动于她成书这七年间,密密麻麻的十几本笔记,不仅感动于她对文学无限的热爱和敏锐的感知力,我的感动,在于她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带给我心灵的震撼。
每每我们朋友间有好的文章,她都拿去课堂和学生们分享。有好的创意或者文字,她都想着她的孩子们。春风家的铁先生说,只要春风教的课,成绩一定好,因为孩子们喜欢她,喜欢就会格外用心。
说到这个,可能大家会觉得和这本书的关系不大。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总觉得能让我们心动的文字背后,一定有一个温暖清澈通透的灵魂。那种真诚可以穿透纸面,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我想春风便是如此。
说起《红楼梦》,我是没有什么研究的。曾经也陆续地读过,都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继续下去。看书和遇人一样都需要缘分吧!
春风的这本书如一位好友,牵着你的手,为你徐徐拉开整个红楼的帷幕,带你来到红楼人物的身边,用一个多棱神仙宝镜,照出她们灵魂最深处的清澈、可爱、善良、卑微、无奈……读到最后,你会发现,或许这些人就在你的身边,活色生香。或者,这些人就是我们自己。
书中一共介绍了35个红楼人物,除了主人公宝玉黛玉之外,既有上层社会中凤姐、宝钗、贾琏这样的贵族子弟,又有晴雯、袭人、鸳鸯这样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丫头们。既有贾母、贾政这样高高在上的权威人物,又有刘姥姥、焦大这样底层的贫苦民众。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金陵十二钗,又有我们不曾在意过的小红、贾芸这样隐入尘烟之人。他们骄傲着,卑微着,追逐着,迷茫着,他们每个人都是这人间大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之前迟迟无法动笔,不知该怎样去概况书中这些活色生香的人物,似乎每一个都不想落下,少了一面便少了七彩光芒中那珍贵的一色。然而又苦于篇幅,不能面面俱到。
直到那日再读《一曲流水红颜寞》,有一个想法跃然脑海,似乎整部《红楼梦》一直有两种东西在对抗,一种是生命深处的真实,一种是传统礼教下的循规蹈矩。我彷佛看到这两条线在这35个人物中穿行,此消彼长,势均力敌。
一. 来自生命深处的真实
说到生命的真实,宝玉和黛玉是必须要说的。
小时候看《红楼梦》的电视剧,是讨厌黛玉的,嫌她刁钻刻薄。倒是特别喜欢宝钗,端庄大气宽厚。对宝玉则没有更多的感觉,觉得有些痴傻,很多行为理解不了。
可是,等人到中年,经历的事情多了些,遇见的人多了些,才慢慢懂得,原来黛玉的 “真”,宝玉的“痴”,才是离生命本质最近的东西。
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看见鱼就和鱼说话。宝玉把万物看得和自己一样有灵性,这既是一种生活情趣,同时也建立了生命与自然的关联。
——“贾宝玉: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宝玉生命中的“痴”是来自于生命本真对自然和美的欣赏。宝玉初见黛玉时,他要将众人视若奇珍的玉石摔碎。只是因为别人没有,唯独自己有。他看重的从来不是物质,不是主角光环,而是希望人人都应该拥有美好。
当宝钗和湘云都劝他应该好好读书,以后光耀门楣时,宝玉都会一改往日的温柔,大发脾气。因为在他看来,这么美好的女孩子不应该沾染世俗和官场的污秽。
在宝玉的生命中一直有一种老庄的逍遥和自在。他不喜欢规则、束缚,传统礼教,更向往自然之美,自由之美。他看见女孩子的美,常常会“呆”住,他看见树上的纷纷落花,会不忍心去践踏。
拥有赤字之心者,敏感着世间的一切欢愉痛苦、真挚情感,迟钝着功名利禄、恩恩怨怨。他们内心简单纯粹,眼睛如清晨露珠一样清澈透亮,灵魂像新生的太阳。
——“贾宝玉: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宝玉的生命中有一种高贵的东西,那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爱惜。他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为污秽,却把身边的女孩子,都当作亲人一样看待。在他的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最美的生命。
这种对生命的热爱,这种超乎世俗的清澈,这种“痴”,只有黛玉懂。黛玉从来不会在宝玉面前说考取功名的“混账话”,黛玉从来不会责怪他爱吃胭脂的怪癖,黛玉只会陪着宝玉一起看“禁书”,黛玉会用手帕帮他擦去嘴角的胭脂红。
黛玉懂宝玉,是因为她们有着相同的灵魂高度。黛玉的真是看穿世事洞明后,又不屑随波逐流的通透。她真实着、倔强着、忧伤着、纯粹着,在这浊世中孤独地挣扎,爱我所爱,行我所行,虽辛苦,却从未辜负这一趟人间的旅程。
黛玉知世故却不世故,她一举一动都符合大家闺秀的风范。入贾府之初步步小心的修养,海棠诗社的不争辩,妙玉说她不懂茶水的不言语,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黛玉的教养和分寸感。
而她所有的计较都在宝玉身上,那份计较是因为真心,因为在意,因为木石前缘的偿还。
越长大越喜欢黛玉。她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性格,笑就笑得恣意,哭就哭得淋漓。高兴了就俏音娇语,生气了就伶牙俐齿。她坦率纯真,以诚待人,一旦认定了对方是知己,便肝胆相照。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懂,总不喜欢黛玉这样有些棱角的人。可是,遇到的人多了,你会发现那些能真正能走进你内心,让你敞开心扉的人,却不是如宝钗一样处处周全的人,而是黛玉这样率真之人。
真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格,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是历经人世打磨,岁月洗礼,剩下的多与少罢了。
在《红楼梦》中,和黛玉性格最像的丫头是晴雯。她骄傲、单纯、尖利、直接。但是她的真却不同于黛玉。黛玉的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晴雯却是不知世故的单纯,像极了我们不谙世事的少年时代。任何一种性格都没有好坏之分,都像是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一种性格背后,或许有我们不曾体会的心酸。
即便是精于算计,机关算尽的王熙凤,在遇到刘姥姥这个“粗鄙”之人之时,也有这么一瞬间,动了恻隐之心,给了她二十两银子。也许是因为刘姥姥那份不同于别人的真实,勾起了凤姐灵魂最深处的那份善良,而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善良,为她女儿巧姐后来“巧得遇恩人”种下善缘吧!
即使被曹公讽刺成假正经的“贾政”,那个严苛礼教下的权威,也曾在元春省亲猜灯谜那个夜晚,在老母面前,有点顽皮得像个孩子。
我们很多时候,是父母,是老师,是儿女,是领导,我们在社会中可以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合适的事,可是,你多久没有做那个真正的自己了?
我们向往诗和远方,最后还是逃不出生活的苟且。有多少人有黛玉和宝玉的勇气,保持这赤子之心,活出真正的自己。
二. 来自人间的喧嚣和追逐
《一曲流水红颜寞》中有一段话,让我的心微微一颤,那是一种心疼,也是一种惋惜。
“在宝钗和袭人身上,你看不到青春的面孔,看不到热血奔涌,能看到的多是处事谨慎、人情练达,青春也在一次次的周全和妥协中,慢慢枯萎。”
——“晴雯:有刺的玫瑰,怎不知保护自己?
宝玉和黛玉身上都有超凡脱尘的仙界灵气,而宝钗则是属于人间的。这就是为什么她永远也无法走进宝玉内心的原因。并不是说宝钗不好,而是不同的性格罢了。
宝钗是传统礼教下的典型女子,端正、智慧、大气、宽厚。她处事周全,待人亲和,她坚守一切的人间秩序、伦理和规则,她以一种很健康、积极的态度生活在世间。
但是,我们面对宝钗,总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拘束。十几岁的女孩子,已经可以克制、周全到这个程度,似乎被生活磨炼得只有礼教,没有性情了。
礼教是来自外界的束缚,性情是发自内心的率真。礼教不是坏事,但是只有礼教没有性情,这其实是件可悲的事情。
她总是会选贾母最爱吃的东西,最爱听的戏,她会在金钏投井后周全地去安慰王夫人,她会特别留心每一人的每一件事……一个人把太多的心思耗散在别人身上,是容易丢了自己的。
就包括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有时候我想,宝钗真的是爱宝玉的吗?也许她只是觉得这应该是她最好的选择。不知道在某个寂寞的夜晚,她看着这个同一屋檐下却形同陌路的宝玉,她会不会明白,所有的刻意追求和处心谋划,都是给自己设下的牢笼。
袭人的性格其实和宝钗是相似的,她隐忍、担当、吃苦耐劳,她对宝玉的爱更像是姐姐和妈妈的爱,这也是王夫人喜欢袭人的原因。但是,可悲的是,当她得到王夫人的器重,想往姨娘的路上稳妥前行时,她更加让自己做成王夫人想要的样子,可是,这也让她和宝玉渐行渐远,也和那个温暖善良的自己渐行渐远。
屈原说,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在这浊浊人世能保持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是多么不容易啊!然而这份清醒一定来自于人世的历练。
我合上书,望向窗外。窗外的树在阳光中显得更加翠绿。微风摇曳,光影在绿色间中跳跃。
想起春风在序中说,她少年读《红楼梦》,眼里只有宝玉和黛玉两人。青年读《红楼梦》,看到了繁华与浪漫。而随着年岁渐长,再读红楼,才慢慢看到世态炎凉、人间百态,看到那悬于每个人头顶的命运之剑。红楼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年龄段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启发。
我们年轻时如晴雯般不懂世事,单纯骄傲。遇到生活的磨砺和打击后,又谨慎地如宝钗一样努力去周全。然而,当生命耗费到一个极限的时候,才发现这一路的追逐,我们原来丢了自己,早已迷失了方向。
在某个彻夜不眠的夜晚,想起黛玉这个坚持作自己的女孩,才明白,原来这份真才是离生命本质最近最美好的品质。
曹公在判词中把黛玉和宝钗放在一起,我想对于作者,这应该是他最难忘的两个女性,她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命典范。这是两种美,然而这两种美始终没有统一,这是曹公心里的一个遗憾。
可是,我们必定生活在人间,黛玉的真实虽美,在人世间却难于生存。有时候我想,在黛玉棱角分明的真实之上,会不会还有另外一个层次。既保持内心的真实,又能体谅别人的不易。既可以专注地作自己,又可以理解和接受别人的任何选择。这也许就是曹公心里的“兼美”,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吧!
这应该是在人间最美的境界吧!可是我还想贪婪地问,这样之后,还有吗?会不会有一天,我们根本不会去想自己有没有迷失,不去衡量有没有理解和接受别人,心中只是一片空明澄静,完全地从心而行,自然而然。这会不会就是曹公在红楼梦最后说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境界呢?
窗外的落花,纷纷漠漠,生命又进入了另一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