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在这端,执念在那端
她离婚两年了,带着孩子净身出户,除了周围熟络的两三个朋友外,大家都不知道她的情况,她也尽量掩饰,一直保持着一个已婚女性的形象,这两年来,她除了忙工作就是忙孩子,对于未来是否会再婚,她的观点很明确:一定是自己理想的对象,否则宁愿一辈子单身。当年寻觅太久,年龄大了,家里催促的太多,随意就结了婚,才导致了婚姻的失败,她这次一定要找到那个对的人。
话虽如此,找到那个人真的很难,一则自身缺少主动追求的积极性,二则源于生活空间的局限性,三则婚姻是双方的事,需要双方情感的共鸣,所以,两年后的日子仍像这两年中的每个日子一样平静而忙碌。她的父母替她着急,老人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有她有家了,他们才放心。她表面淡淡,内心却也渴望。
那天,她在母亲的陪伴下走进了婚介所,她尝试给自己多点机会,后来在婚介所的安排下她与对方见了面,一起吃了饭,对方长相淳朴,文化程度不高,人很实诚,一见面就聊着自己失败的婚姻,他不是她理想中的样子,也不是她喜欢的性情,所以她没放在心上,对方偶尔会发个笑脸,发张问候的图片,她礼貌性地回复一下,后来这些图片,她不想回复,她不喜欢琢磨用图形传递出来的问候,也不喜欢去应付一段毫无结局的感情。
母亲不高兴她的拒绝,希望她多接触一下,多了解一下对方,不要总是凭着最初的感觉果断地去决定;希望她为孩子考虑一下,孩子还小,成长中需要一个父亲的陪伴;也希望她立足当下的现实去选择,自身条件不占优势,还带着孩子,过多地挑拣,是不可能嫁出去的。婚介所的阿姨给她打电话,明显的有怨气,根据她从业多年的经验,她是看着合适才介绍双方认识的,他人实在,市里有房,身边没有孩子,她认为她没有理由去拒绝,她中意怎样的人,她可以给她介绍那些个帅气多金,油嘴滑舌的,她和他合适吗?如果说母亲的话语让她怀疑自己的坚持的话,那么老阿姨的一番噼里啪啦的数落则让她委屈的想哭。她不是在找高富帅,也不需要单纯的语言宠溺,她没资格、没能力去高攀,她只是在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人,一个思想上能够共鸣的人,一个相依相携共担风雨的人,一个她可以信赖一生的人。她,怎么就错了呢?
看到母亲的不高兴,有一段时间,她怀疑、后悔自己的选择,甚至在他的朋友圈里点赞,想试着和他恢复联系。母亲说得对,她得为孩子考虑啊,她可以不要丈夫,孩子可以不要父亲吗?别人有父亲的陪伴,他形单影只,小小的心里该有多大的失落与渴望。她是不是太自私了,一味地去追求自己的感觉,完全忽视了孩子的需求。感情是慢慢培养的,生活不是网络剧,哪有那么多一见钟情?她与前任,不也是在没有感情基础中结合的?当事业处于瓶颈,当工作遭遇不公,当生活琐碎缠绕,当父母哀叹增多,当孩子惹她生气,孤独无助感降临时,这种怀疑更深。
路上遇到小手牵大手一家人其乐融融,看到妻子挽着丈夫的胳膊甜蜜地走过,她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她也渴望这一切。有时候她在想,找个人就嫁了吧,一个人的日子太艰难: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带着儿子四处租住;孩子上学没人接送,年迈的父母还得轮流为她照顾孩子;孩子生病了,她担惊受怕,半夜带着他去医院看病;车子出现了故障,她一遍遍跑汽修厂……,她渴望在工作中有一个人指点,生活中有一个人帮扶,伤心时,有个肩膀给她依靠,流泪时,有个怀抱给她安慰。这个时候,她不再对婚姻有要求,只要人实在,知道挣钱顾家就行了,至于那个外在的气质与内在休养兼具,一直试图寻觅的人,存在于她的梦中就行了。她想着那样就不累了。
当她重新捡拾生活的信心时,一切又都变了,她不能随意就嫁了,她不能背叛自己的心意,一辈子如此短暂,她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她得找到等来那个人,不然她的离婚太无意义,她会有负于当初那个鼓足勇气挣脱不幸婚姻的人。
在再婚的追求中,一端是自己构织的理想伴侣,一端是现实的遇到,她徘徊过,犹豫过,有一日她发现,这种内心的矛盾并不能把他带到她的身边,也不能改变她生活的境况,反而让她内心惶惶,心力交瘁,与其难过,不如放下。
孩子是需要一个父亲,但她不能把此作为随意的借口。他需要一个称职的父亲,一个真正的父亲。一个既能陪他打闹,伴他成长,又能严于教育,引他长成,一个让他回忆起来满是快乐的父亲。
她不是自私,这次,她是带着孩子的梦想在追求,他,关乎着他们两个人的未来,她,是丈夫,他,是父亲。
她决定,不刻意追求寻找,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让外界影响自己的情绪,把自己从患得患失中解脱,汲取新的知识,努力提高自我,锤炼自身能力,坚强面对每个日子,坦然捡拾生活的一地鸡毛并归置妥当,当自己足够好时,总会遇到那个好的人。即便没有,她也收获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