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南沿海,每年中秋前后,台风是常客。
台风带来大风大雨,大雨淹没了农村、城市,大风的破坏力更强。记得云娜台风时,树连根拔起,屋顶广告乱飞。
母亲防台风是有经验的。小时候的台风,让我现在想起也会瑟瑟发抖。
小时候家里的房子,我记忆中虽然也是红砖白墙,但地基是打得不深的。门、窗框都是木头的,玻璃靠着几枚钉子固定在窗框上,有些门窗跟窗口不契合,会留下一道挺大的缝隙。我家又在东面,那这些缝隙便是防守的关健了。
平常,母亲总会集一些塑料袋、布等东西。等到台风将临,这些宝贝就派上去守住阵地。母亲先把袋子从窗里塞到窗外的缝隙里,然后再用毛巾或布把袋子立起来塞住,这样就堵住了缝隙,水也不会透过门窗缝直接扑进来。
防守的第二处就是前后门,以前的门锁现在看来就是个摆设,防君子不防小人吧,防小风可以防大风也有点力不从心。于是母亲就会把扁担架在门锁和地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防守区,就不怕风吹开大门了。
防守的第三处就是屋顶漏雨了。这个防不了,台风前会找泥瓦工拾掇一下,台风来时,大雨还是会从各个角落进来,外面大下雨,屋子里下小雨。这时候没有其他办法,桶、脸盆齐上阵,接水了。这时候,屋子里就会奏起台风音乐会,水滴在桶里是粗粗的“咚咚咚”场,滴在脸盆上是细细的“叮叮叮”声,等到水铺满了桶底和盆底,那响起来的就都是“滴嗒滴嗒”的声音了。台风经常是夜间登陆,所以这些声音一直陪着我度过了童年的时光,到十几岁搬到了新房才不用再去防守这第三处了。
有台风来,父亲是肯定守在工厂里了。那时候我和母亲就在家里担心他。有一年,雨太大,整个村里发起了大水。父亲的工厂也被大水淹了,十几台机器的电机全部进水报废了,损失惨重。
现在预测台风的方式很多,气象台、小程序都有台风路径。而以前,母亲他们就是凭着经验,看天色的变化,去判断有无台风和风雨的大小。台风来的时候,一般是刮北风,呼呼乱叫。小时候胆子小,刮台风我就跑去跟母亲睡,但呼呼的风打门的声音、打窗的声音、窗玻璃碰铁钉的声音、滴水的声音、风穿过门缝钻进来的滋滋声…………各种声音在耳朵里无限放大,一整晚都是难以入眠的。不知等了多久,母亲说,好了好了,回南风了,台风马上要走了。果然,吹起了南风,天也慢慢亮起来了,雨也渐渐变小了。
现在有了预测,政府层面也更重视了。一个台风,会议一路开到村里起码要五个。总之,思想要重视起来,力量要组织起来,行动要落实起来,排查要细致起来,措施要保障起来…………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