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伪侦探小说迷,我是排斥东野圭吾的。我只看过他的四本书《幻夜》《解忧杂货铺》《放学后》《虚无的十字架》。他推理部分的描写和诡计的设计,远远没有他作品中社会学、人性部分的描写与探讨让人印象深刻。除了《解忧杂货店》,东野大部分作品给我的感觉都特别的压抑、沉重。
刚看完《虚无的十字架》,少了压抑和沉重,多了一份深思。
一、罪与罚
这本书东野主要讨论的“罪”与“罚”——死刑。面对一个杀人凶手,应该如何量刑?是用死刑对其惩罚,还是让其在监狱赎罪后回归社会?
爱女被杀害的道正与小夜子夫妻在凶手被宣判死刑后,感到人生失去目标,即使凶手伏法,女儿也无法再复活的痛苦,终使道正与小夜子分手。某日,道正接到刑警致电,带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小夜子被杀了。虽然不久后凶手自首,但道正却在小夜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似乎并不单纯。
本书的前半部分,围绕中原道正与小让夜子女儿被杀害,讨论“杀人偿命”,用书中小夜子的一句话:“只要杀人就判处死刑——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这个凶手再也无法杀害其他人。”这句话虽然有些极端,但是对于那种表现出虚假的忏悔,免于死刑,回归社会继续作恶的人来说,小夜子的观点或许是对的,书中她的女儿就是被这样一个人杀害的。
而本书的后半部分,围绕小夜子的被害,让人对“杀人偿命”这话产生了动摇。一个人渣般的父亲,为了守护女儿的幸福生活,不惜杀人,然后自首。这样的人,应该判死刑么?另一个杀人凶手,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生活在忏悔赎罪中,拯救别人的生命,这样的人,也应该判死刑么?
东野借道正口说给出的答案,大概是最好的回答“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
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圣经》中那个扔石头的故事:
有一天,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对耶稣说,大师,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砸死。你说该把她怎样呢?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这些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了。
人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上帝也不会作出审判。那法律能审判么?杀人者是有意为之还是错手杀人,会引发不同审判结果。同样是杀人,却得到不同的审判,这大概就是法律的矛盾之处吧?而所谓的酌情判决,如何判断凶手是否真的有悔过之心呢?这些,都是东野提出的问题,可是,谁能解答呢?
二、走不出的过去
蛭川虽然被判处了死刑,但是道正和小夜子却因为爱女去世而离婚。离婚后的道正从事动物丧葬的职业,为死去的小动物找到回家的路。小夜子加入被害者遗族会,希望能够籍由自己的努力,减少遗族们内心的痛苦。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小夜子对“杀人偿命”这四个字的执着,导致她后来的被杀害。
沙织和史也年少冲动犯下终生无法弥补的过错,导致他们痛苦的生活着。沙织事事不顺,如同生活在地狱,偷窃、被抓,是她自我惩罚的方式;史也生活看似幸福,但是他内心的自责未曾减少,年少的错误犹如一座虚无的十字架订在他后背,压的他无法呼吸。
过去的往事,犹如一块石头,压在他们心头,不管是凶手还是被害者家属,他们都不能平静的过一生。萦绕在他们心间的是无尽的自责、愧疚与忏悔。小夜子通过当自由撰稿人来帮助别人,可是自己终是陷入一个极端,沙织通过自我堕落来惩罚自己,又陷入另一个极端。他们都想赎罪,可是怎么赎罪?没有人知道。
三、关爱缺失
书中沙织和史也因为关爱缺失,变成了凶手。
家庭关爱缺失:沙织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父亲工作忙,不常与父亲沟通,怀孕后,不知怎么跟父亲说,也不知怎么面对怎么解决;史也是正常家庭的孩子,因为害怕父母责骂,影响自己的前途,不敢告诉父母。父母和孩子如何沟通,是个很大的话题,这部分内容可以看看《无声告白》。母亲自己的梦想没实现,让女儿代替自己去实现,最后女儿受不了压力自杀。
学校关爱缺失:老师看出来沙织怀孕,不管不问,同学猜出来沙织怀孕,什么也不说,都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让我想到我国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事件,如果老师和同学多问一句,会不会避免掉很多事件的发生呢?
以上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三点感受。总的来说,这本书没有东野其他书那么虐心压抑,但是探讨的话题依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