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写作的崇拜
——安琪的《台湾诗人51家》
在《海峡瞭望》月刊上开一个介绍台湾现当代诗人的专栏,并不是深思熟虑,整体权衡后做的的决定,它的策划者打算做这件事情,那是五年前,诗歌热还未升温,除了博客以外,更便于传播的渠道如微博(处在早期状态),微信还没出现,现在想来那个年代好像还蛮滞后的。这本籍籍无名的杂志以报道两岸交流主要是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流为主,诗歌也归入文化这个范畴,但是介绍诗歌在这本杂志上从未有过,因为没有人了解诗歌,更别说台湾诗歌。好在策划者是个过来人,忘不掉三十八年前的一本评析台湾诗人的杰作《台湾诗人十二家》,作者流沙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本书影响甚大,好评如潮。自那以后,有零星一些台湾诗人的诗选和个人诗集见诸于世,以评价台湾诗人为主的专著可谓付之厥如。趁此机会把这件事再做下去,也就是找个合适的诗人,请他来找出“十二家”之后具有代表性的台湾诗人推荐给大陆的读者,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因为有版面,有安琪这样喜欢写作,也喜欢了解别人的写作的优秀的诗人,这件事就不会做不成。不过,编者也没有想到,专栏一开就是四年,每个月介绍一位,在缺乏参考资料和诗人创作与生活信息的情况下,全靠安琪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感觉,给她所评介的五十一位现当代台湾诗人尤其是他们的诗作绝对专业的评价,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在岛上写作的诗人的风彩。
在过去的三十八年里,台湾诗歌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哪些令人难忘的作品,有没有在诗歌成就上超越了洛夫,夏宇,商禽,痖弦的诗家?台湾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它还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样被大陆读者所喜欢,它还继续影响着大陆的一部分诗人吗?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好的,但在不断的寻找和书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就冒出来了。安琪后来提到她蛮喜欢周梦蝶先生的作品,叫人感到意外,周先生诗作中生癖字不少,古调和新腔交织在一起,行文颇为滞涩,这怎么会让推崇口语诗的女诗人产生兴趣了呢。读了安琪的解读才有所领悟:“读《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觉出周梦蝶内心之敏感、丰富、细腻、浪漫、天真,觉出他视万物为知己的人生态度,觉出他的慧与悟,觉出他的古典修为与现代感,觉出他早已深得诗歌语言之妙趣……周梦蝶的写作如同台湾大多数前行代诗人的写作,都是诗化了的人生而不是他们正在过的人生,也就是,你从他们的诗中看不出一日三餐。这种诗作无疑非常精神,也非常符合人民大众对诗歌的想象”。边写边读,写的一方在有限的范围內,通过各种办法,让我们了解台湾现当代诗歌的优点,比如它的完整性,技巧娴熟,真实和优美等等。写的人还通过各种诗歌活动,认识了一些正准备写的诗人,又通过他们的举荐认识了几位新生代的诗人,等于老,中,青三代的诗人都找齐了,他们中有一些人的形象因为作者有直接的接触,对话,变得较为立体,比如非常优秀的诗人郑愁予,陈黎,颜艾琳,紫鹃等,有几位因为微信的缘故,虽未谋面,每天的对话也达到彼此认识,相互欣赏。
安琪在这之前,对台湾诗人和诗歌就比较熟悉,她第一次发给杂志的稿件即对杨小滨一首奇思妙想之作的评析,正是这篇文章让策划人认准她有资格从感性与理性来解读这些文本,来描述这些她见到的来自岛屿的诗人。但是何以会选择现在这几十位诗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是否有考量在两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安琪凭借她的经验,她对写作的认真,对资料的有效利用,从洛夫开始到夏宇止,似乎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包含在其中吗?似有似无,我们的努力也就到这儿了,告诉你老一辈如余光中先生不光写乡愁诗写得好,艳情诗也不赖;罗门的战争诗独树一帜;痖弦的《深渊》有可能流传后世,等等,总之,老一辈的诗人作品“质量绝对有保证”,他们同时又是台湾第一次“文学浪潮”的参与者和代表性的人物。中年一代也各有特点,陈克华标新立异;颜艾琳极具先锋意识;林耀德虽早逝但从其作品看有着旺盛的创造力,夏宇不断的花样翻新,而年轻一代中,龙青和阿芒格外突出,不过,年轻一代还是让人感到弱了,整体来说。所谓“第三次文学浪潮”恐怕是小说家们的事了。这个专栏结束的时候,新诗百年纪念活动刚刚开始,到处在拿百年如何如何说事,台湾就这个新诗百年有何动静呢,怕是没什么,能到大陆来参加活动的都来了。而我们是碰巧做了这么件事,出于对写作的崇拜,直到喊累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