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到东晋


商鞅

(补充:卫鞅,商鞅,公孙鞅全部是对商鞅的称呼,他的原名叫公孙鞅,或者叫做卫鞅,后来因为在秦国有所发展和一些功勋,被封到商地,因此也称他为商鞅。一般在商鞅并没有在秦国发济以前称之为卫鞅或者公孙鞅,在秦国发济以后称之为商鞅,不过本文并没有用这种方式称呼商鞅。)

大国想着如何吞并小国,小国想着如何寻求自保。国君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臣子想着如何为自己建功立业。这种状态正是春秋独有的状态,可是大国并不能使自己强大到吞并所有小国,所有小国联合起来也能击败最强大的国家,国君往往是想要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而不能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官场却是奸臣当道,好的臣子往往不能被重用。这种局面应该被如何打破?成为了当时最严重何最迫在眉梢的问题。

打破僵局的是本不显眼的秦国,那么秦国是如何打败其余六国,成功打破这种僵局的呢?

这事儿还得从秦孝公元年说起。在座小城里,一个怀才不遇的青年,敲开了城门。进入了秦国的领地,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这位少年将会成就一番事业。

这位少年是从何而来的呢?他又姓甚名谁呢?这位少年的名字叫做卫鞅,来自战国七雄之中的魏国,也可以叫他公孙鞅。他是因为在魏国怀才不遇而来,到了秦国。实际上,在魏国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老陈在临死之前托付未亡,一定要重用商鞅,如果不重要商鞅,也一定不要让商鞅去到其他国家,可以把他杀掉来阻止他去其他国家。可是当时的国王魏惠王始终没有把这么一个小毛孩蛋子看在自己的眼里,在这位中臣死后也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想要离开,魏惠王也并没有杀掉商鞅,甚至没有阻止。商鞅可以说是憋气带窝火,想要来秦国来寻找升官发财之路。

商鞅在来到秦朝的首都咸阳之后,准备拜见国君,可是秦孝公虽然发奋图强,想要使国家变得更好,却并没有听说过这一位叫做卫鞅的年轻人,还是一位大臣的引荐才使得卫鞅见到了秦孝公。卫鞅最开始见到秦孝公的时候,谈论的是关于以帝道治国的方法,帝道治国实际上就是采用三皇五帝时期,一种休养生息的方法来治理国家,这种方法很明显是不适用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的,因为这种治理国家的方法是偏向道家的,如果在太平盛世使用这样的治国方针,肯定是很正确的,可是在一个希望能使国家快速昌盛的国君看来,这种方法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远在山东半岛的齐国,就好比是采用了这种状态来治国,到后来秦国攻打六国,齐国非但没有帮助其他几国,而且还频频向秦国表示顺从,齐国以为用这种方法就能换来平安,而且齐国本身也变得更加衰落了,没有明君治国,虽然百姓显得休养生息,可是并没有士兵,也并没有名将,使得最后只得灭亡。虽然远在几十年前的秦孝公并没有看到齐国最后灭亡的方式,可是他肯定知道,如果秦国也用这种方法治过,秦国肯定不能在世上再存活多久了。所以秦孝公并没有对最开始商鞅提出的方法感兴趣。

后来商鞅又换了另一种思路,去找秦孝公表达自己治国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王道,王道是什么呢?实际上王道就是使用文武周公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用后世所谓的儒家来治理国家。虽然儒家可以教化人心,可是儒家的方法对于一个想要快速强大的国家来说,还是太慢了。这是因为儒家虽然能够教化人心,可是,儒家的主要治理方针是:庶之,富之,教之。(此话为孔子所说),在当时一种战乱纷飞的时代,想要做到让人民变得更多,让老百姓变得更富有,已经是非常难了,基本上是一种不可达到的状态,想要使老百姓在此之上受到教育,可真是难上加难!这种东西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就算采用这种战略方针,并且成功了,恐怕黄花菜都凉了。所以秦孝公仍然不看好这种方法,当时帮助商鞅见秦孝公的大臣都快急死了,因为他怕商鞅并不能讨好秦孝公,让秦孝公对自己生气。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秦孝公后来都对商鞅没什么兴趣了,结果还是这位大神帮忙,才使得商鞅又有一次见到秦王的机会,如果这一次商鞅不能给秦王一个使秦王满意的答案,那么商鞅的当官为宦之路可算是断了。不过这一次商鞅的回答是秦孝公并没有听到过的,这也使秦孝公非常满意。

是的,商鞅给秦孝公所讲的,正是非常出名的霸道。何为霸道?实际上霸道就是后世所称的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种方法可以使国家迅速变得强大起来,这也正是秦孝公想要看到的,于是他便启用了商鞅,让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之所以能成功,可以说是有一些偶然性的,因为秦国并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贵族制国家,像其他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贵族国家,比如楚国,也曾经使用过吴起变法,可是,由于楚国的贵族制度实在扎根太深了,剪不断理还乱,导致吴起变法,最终失败,楚国也没有因为吴起变法而变成很强大的国家。可是秦国由于是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才建立的,贵族制度并没有扎根太深,所以虽然商鞅仍然得罪了一大堆贵族,可是这也并没有使得新法被废。

还有这么一段小故事来记载商鞅变法的一个步骤:说的是有一位官员在门口放了一个大树干,说谁能把它搬到城门口就可以得到赏赐的金子。当时并没有人相信,可是有一位壮汉心想,反正也就是一个大树干,搬起来也没有特别累,被骗了也就算了,如果没被骗,还能得到赏钱,所以就把大树干班到了城门口,结果官员果真给了他赏钱!就是这一小段故事,使得老百姓变得慢慢更加相信官府了,官府有了威信,变法可就容易一些了。

还有一段故事表示商鞅变法,实际上是,国王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的是太子犯了罪,商鞅并不想饶恕太子,可是看在太子的身份,所以把太子的两位老师重重的处罚,实际上,商鞅这么变法,也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了,因为太子总有一天会成为国君,那么商鞅如此得罪过太子,他在太子成为国君以后可就得不到好果子吃了。可是商鞅并没有惧怕权贵,甚至太子的力量,而是坚持自己的变法,就是商鞅这一种勇气,变法本身的制度,以及老百姓的信服和贵族并没有根深蒂固,使得商鞅变法,最终在秦孝公执政的时候得到了大力的吹捧,并且真正成功了。

可惜在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后和商鞅的关系非常不好,秦惠王总想找机会把商鞅杀掉,商鞅在得知此事之后赶紧逃窜,可是最终因为他自己的变法一一没有身份证,不能住旅店一一而被杀死了。

继位的太子秦惠王将商鞅车裂而死。当然,商鞅虽然死了,秦惠王也并没有非常的糊涂的不接着使用商鞅变法后的成果,而是仍然使用商鞅变的法来继续治理国家,使得秦国的国力变得大大增长,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为秦朝一统天下做了铺垫。

商鞅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可以说是成也变法,败也变法。商鞅最开始的成名就是因为他在秦国使用的变法,使秦国和商鞅全部举世闻名。他最后的没落也是因为变法得罪了太子而被车裂而死,当然,商鞅虽然死了,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秦朝是成也商鞅,败也商鞅。因为秦朝正是因为商鞅的变法,才使得更加强大,最后也是因为一直使用商鞅变法后的法家治国而被推翻。

是的,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魏国少年,使得秦国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打破了一种大国不能吞并小国,小国也没有办法为难大国的僵局。功过与否,自然有后人得以公正的评定。

吕不伟

吕不韦氏春秋时期的一位大商人,可以说,如果商鞅是秦朝的奠基者,吕不韦也是结束了春秋的几百年的混乱,奠定了中国的第一个大统一朝代:秦朝,的人。这两位都可以成为秦朝的奠基者。只不过奠基的方式不大一样

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这话还得从当时的一种制度说起。在春秋时期,为了保证各国的和平,各国的国君都会将自己国家的太子送到别的国家当人质。这样就可以保证当战乱的时候可以用强国的太子作为弱国的保护伞。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也把自己的皇帝的孩子送到了赵国当人质。这孩子名叫异人,后来改称为子楚。这位子楚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嬴政的父亲。

那么吕不伟又和子楚和嬴政有什么关系呢?吕不韦本来是一位大商人,后来由于他想要更高的权利,刚好遇到了被困在赵国的子楚。于是他就用他自己的手段使得子楚和远在秦国的王后有了联系,因为当时秦国的王后没有儿子,可是在帝王将相的家中,往往是母以子贵,所以吕布也就告诉王后说,如果她自己没有儿子,她老来时的生活就不一定能得到保障。吕不伟还说,远在赵国的子楚非常孝敬王后,而且也非常有声誉。如果将子楚家回到秦国,那么对王后一定有很大的利益。王后将此事与当时的秦王说清以后,秦王表示同意。于是吕不韦就找机会把子楚家回了秦国,将其立为了太子。

后来秦王驾崩,子楚就成为了秦王,史称其为秦庄襄王,而吕不韦可以说有拥立之功,所以也被封赏受河南食邑十万户。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人。在子楚成为秦王以前,吕不韦把他自己的小妾送给了子楚,为子楚生下了他的儿子,嬴政。子楚在当了秦王三年以后驾崩,嬴政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秦王。

后来吕不伟因为得罪了嬴政,所以被遣返回了封地,诱因做事实在太不低调,嬴政容不下吕布,为于是吕布为自己喝毒药酒自杀。

实际上,吕不韦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毕竟是因为吕不伟,嬴政才有可能成为秦王,如果没有吕不韦子楚和赢政全都因为在,秦与赵国打仗的时候被当做人质杀了,历史会怎样重写也不得而知。可事实就是,吕不韦帮助嬴政成为了秦王,而嬴政最终一统天下,结束了混乱的局面。所以说,商鞅奠基的是一些可以使国家快速强大的制度,吕不韦奠基的是一代明君(当然你说是暴君也可以)

并且,吕不伟还留下了当时著名的《吕氏春秋》,这当然不是他本人所写,而是他家庭名下的门客所创作的。可是正是这一本《吕氏春秋》也使得我们更加了解春秋时期的状态。《吕氏春秋》记载了许多文学和知识方面的事件,包括了很多阴阳学,纵横学之类的学说,非常准确地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样子,甚至为了完成此书,还留下了一字千金,这样的成语,要形容的就是《吕氏春秋》写得非常好,没有任何一个字可以被删减,或者替代。

可惜最后,吕不伟也没有改掉飞扬跋扈的毛病,最终被嬴政所杀(间接的)。当然,不管怎么说?吕不韦的功勋还是不能被泯灭的。他也使历史被往前推了一步。

嬴政

再搞死了吕不韦以后,嬴政开始了他自己的统治。当然在搞死吕不韦以前,嬴政还是先解决了一个叫嫪毐(读如:烙矮)的人。实际上这个人本来草鞋没号,只是一个市井无赖,改变他一生的,正是被嬴政弄死的吕不韦。吕不伟在嬴政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把自己的小妾送给了嬴政的父亲子楚,等到,嬴政继位的时候,吕不伟还和他的小妾有联系,吕不伟怕这件事情暴露给他自己带来坏处,于是把嫪毐带入宫中,送给他的小妾,嫪毐于是仗势欺人,成为了次吕不伟的秦国的第二号人物。这很明显对于嬴政使用自己的权利是有妨碍的,特别是让他查出嫪毐与他母亲的关系,便赐死了嫪毐。

在解决完了嫪毐和吕不伟以后,嬴政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统治。当时的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变得强盛起来,其他六国为了抗衡秦国采用了合纵的手段,嬴政最开始攻打赵国,想要打破合纵的局势,可是赵国当时派遣的守将廉颇非常的有能力,它采用坚守不出的方略,使得秦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是秦国就采用了他最常用的策略:谣言,派人在赵国内四处宣扬:我们秦国最不怕的就是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括是一位很出名的赵国大将的儿子,当赵括的老爹和赵括对话时,赵阔谈论兵法显得不可一世,他的母亲也为赵括开心。可是赵括的父亲却说:这孩子说起来打仗轻轻松松,孰不知战局上的千变万化和人命的重要啊。当赵括被派遣到前线的时候,赵括的父亲已死,只剩下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听说自己的儿子要被派到前线,想起了,赵括父亲生前说的纸上谈兵,所以要求不派遣赵括去前线。可是当时的赵王,听信谣言并不相信,于是赵括的母亲要求,如果赵括打了败仗,不牵连到自己的家庭。当时的将军打了败仗,往往都是诛灭九族的,赵括的母亲说的话,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在理,所以赵王就同意了她的话。

在赵括去了前线以后,并没有接着采用廉颇的以守为攻的方法,而是选择主动出击。秦朝也派遣当时很著名的白起去会会赵括。白起在得知了赵括的性格以后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方法,先假装使赵括认为秦军已经败退,于是,赵括追赶秦军,白起却突然命人从背后把赵括的,补给队员切断,将赵括的军队包围在了中间,赵括在此前尝试了最后一次冲锋,可惜寡不敌,众兵败身亡。40万赵军在听得主将阵亡以后纷纷投降,最终被白起全部坑杀。

嬴政在听闻此事之后,非常的开心,这毕竟为他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嬴政的胃口也不会仅仅停止于打败赵国,在后来的几年,秦国开始攻打楚国,迫使楚国好几次迁都,又攻打韩国,赵国,虽然这些国家加起来的实力可能比秦国更强,可是其余六国并非铁板一块,各自心怀鬼胎。特别是齐国,齐国并没有帮助韩赵魏燕楚,一起攻打秦国,反而自己呆在山东享乐,以为会太平无事。本来这六国实力不强,白起坑杀的40万赵军名义上是赵军,其实也有好多是其他国家的精锐,在被坑杀之后,其他国家更加抬不起头了。燕国并不想接受被人在地上摩擦的现实,于是派遣荆轲去刺杀嬴政,荆轲去刺杀前留下了著名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禁显出万分的悲伤和凄凉。

可惜荆轲并没有成功的刺杀嬴政,荆轲再见到秦王嬴政以后,献出了地图,此地图就是燕国的地图。把地图想开,以后露出了她的涂满了毒药的小匕首,这种匕首只要碰到人血,此人必中毒身亡,可惜,荆轲的匕首太小,刺不到嬴政,后来荆轲只好把他的匕首扔出去扎嬴政,可是我估计荆轲并没有练过投掷飞镖,并没有打中。荆轲只好真正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了。

随着荆轲的刺杀失败,六国的真正实力也就不复存在了。在此之前还出过一位抗战名将,李牧,可惜李牧也为秦国使用老套招数:谣言,反间计,所陷害了。这位六国的灭亡又加上了一个强力推进器。

在秦国灭楚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当时秦王嬴政问谁愿意攻打楚国?老将王翦和李信表示可以攻打。嬴政问王翦需要多少人?王翦表示需要用30万人。嬴政又问李信需要多少人?嬴政表示只肖一点人。估计嬴政当时的想法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于是便派遣李信去攻打楚国。结果是李信还是太小瞧楚国了,瘦死的骆驼,至少比马大。结果李信败北,还是让老将王翦收的残局。

最终,嬴政一统残局,打败了夕阳下的六国,统一了纷乱的时代。从现在开始,我们称他为秦始皇。

秦始皇这个名字是他自己给他自己起的,还有皇帝这个称号也是秦始皇发明的。秦始皇为什么要管他自己朝皇帝呢?在周朝的时候,皇帝都不管,自己叫皇帝,而是叫天子。可是秦始皇认为天子这个名字配不上自己,于是他就想起了古代的三皇五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德可比三皇五帝大多了,于是就把三皇五帝的皇和帝组合起来,变成了皇帝。

那么秦始皇又为什么叫自己始皇帝呢?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秦朝会延续到千秋万代,自己叫始皇帝 ,自己后代的人就可以按照这个名号继续往下叫。这种想法固然很美妙,可惜秦始皇如果知道了自己的国家,在2世之后就灭亡了,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很幸运,他并不知道这一点。

说完了这些事情,就应该说一说秦始皇登基以后的伟大事业了。实际上,秦始皇有一些双面人的味道。收到,功德无量也可以,说他残暴至极,更可以。一说改革,他并不比任何一个贤明的君王差,要说暴虐,他也不比任何一个亡国之君更好。想说清楚秦始皇的两面性是很难的。

优点

秦始皇的功劳有很多,比方说他创办了郡县制,再比如他统一了度量单位或者统一了车道的宽度,再或者建了长城,又或者统一了全国,打败了南方的少数民族,北方的少数民族,使得中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文名之一。

先来说一说秦始皇创办的郡县制。在秦始皇以前的朝代,比方说周朝实行的都是封国制,可是秦始皇认为这样的制度很容易让其他封国造反,所以转变成了郡县制。直到今日我们使用的仍然是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制定的制度,这岂不是他的功劳吗?

其次是统一度量单位,其中包括统一车道的宽度,统一测量的高度,统一钱币等等。

统一车道的宽度有非常著名的秦直道,秦直道在全国都有踪迹,这大大有利于秦国的发展。因为在战国的时期,好多国家的车道的宽度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弱小的国家就会把自己的车倒进来,特别窄,以防其他国家的战车进入。秦朝建造了秦直道可以说是利国利民。

说完了车道的统一,就该说一说测量单位的统一了。为什么需要统一测量高度呢?这是因为如果测量高度这种基本的事件都不能统一,那么共同语言就会变得少多了。就比如今天卖房,如果你的一米和卖房的人的一米的长度不一样,房价应该如何定呢?再比如有人问你从北京到南京的距离有多长?如果测量高度或者测量长度不能统一,那么你该如何回答他呢?所以测量高度是一个国家统一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那些年测量高度和测量长度都不能统一的国家是不能成为国家的。

最后是统一钱币,统一钱币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战国的时候,各种铜钱,金银刀币或者一些其他的贝壳之类的钱币到处流通,卖东西的,不知道该怎么卖,买东西的也不知道该怎么买,这种情况就需要统一钱币了。如果不同种类的钱币,到处流通,却不制止这种流通的话,那么,这肯定是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

实际上,秦朝之所以需要统一这么多东西,也是由于刚从大分裂时代转换到一个统一的时代,在分裂的时代,各种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而到了统一的时代,就需要把这种不同的标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使国家变得更好,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也有利于很多东西的发展。比方说秦直道使得出行和战争,并得更方便统一钱币,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快速,这些都是统一的好处。

再次是说完统一以后的建造长城。建造长城为什么如此重要?先从当时来讲,建造长城虽然费了一些人力和物力(具体的弊端还是到我要讲秦始皇的缺点的时候再说,现在我要说的是优点,请不要搞错),可是这些使秦国的国防变得非常的完美,少数民族往往是使用骑兵来进行侵略的奇兵,最不擅长的就是工程而建,造了长城就可以使北方的少数民族不能轻易地攻进我们的中原河山。如果没有修建长城,那么少数民族就可以通过骑兵来直接掠夺中国的富饶的中原地带,甚至到江南。

到了以后的朝代,秦朝的长城也为不少朝代防备少数民族提供了便利。

甚至到了近代,秦朝的长城仍然是最受人民注目的东西。长城就能代表我们国家的一部分,代表我们国家昔日的昌盛。

最后要说的就是他统一全国。在战国时期,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国家上上下下,虽然有明君的出现,可是往往是昏君昏招迭出,使得国家和黎民变得痛苦不堪。虽然战国的情形对很多文化的发展非常有利,可是对正常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惨透了。正是秦国结束了这种凄惨的局面,使得中国得以统一,用通过强大的武力,使得中国文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文明。这实际上也是秦始皇的功劳啊。

补充一下,秦始皇是如何快速统一六国的呢?首先是因为秦始皇的先人采用了商鞅的变法,并且变法成功了。这种变法就取消了贵族阶级的特权,只要平头老百姓战功立得多,杀人杀得多,那么平头老百姓也可以成为贵族,成为国家的领导者,成为富人。在正常不打仗的时候,所有的百姓全部都在耕地,这是为打仗做准备。当打仗的时候,这些百姓耕种出来的粮食就会成为补起,每一个老百姓也会积极上战场打仗,贵族也会。贵族会积极打仗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他们不积极打仗的话,他们就不能继续保持自己贵族的身份了。百姓积极打仗的原因是为了脱贫,因为打仗可以使百姓建立功勋,成为富人领导者或者贵族(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

所以这种打仗和改革的方式,使得全国全民皆兵,而且六国的君王也不闲明全都昏招迭出,就比如赵国出了好几代名将,比如廉颇或者李牧,如果赵国能够任用这几代名将,他们也不会死得那么惨,可惜赵王并不能任用这些有能力的人,而是去新兴一些口蜜腹剑的宦官,或者亲近的人,正是这两者使得秦朝快速强大,六国快速灭亡。

缺点

正如我所说的,虽然秦始皇的功劳很多,可惜他的他的缺点多得多!结果就是秦始皇的缺点,把秦始皇自己的优点全都给遮蔽住了。没辙,也只能算是他自己造的。因为这些缺点可不是别人给给他的,至少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自己。他身上最重的缺点就是:太过于信奉法家,残暴。还有一个就是干出焚书坑儒的伤天害己的事情。

先来说一说,他信奉法家和残暴的缺点吧。实际上,秦始皇在夺得天下的时候,信奉法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法家很讲究效率,夺得天下也需要效率,儒家虽然能改变人心,可是在一种混乱的时代,想要用很短的时间,就使国家和人民都长盛是很难的,往往是一个明君使用儒家,下一个昏君,就会把明君出的有功劳全部造了。而法家呢?往往一个君王就可以使国家变得更加强盛!这效率一对比不就是没对比没伤害的感觉吗?!

可是如果在治国的时候仍然使用法家就大错特错了!毕竟只使用法家这里的国家会使得法律变得非常严苛,酷吏横行,这样的国家,其实只是把人民当做机器,而并否把人民当做人!人民这样被法律压迫,岂能治理的长久?往往是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就好比臧克家写的: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实际上,秦朝的这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治状态是从商鞅变法就开始形成的。在我讲述商鞅的时候也说过,商鞅给秦孝公提的改革建议有三个:第一个帝道,第二个王道,第三个霸道。最终秦孝公看中了效率要高,速度要快,改革起来还很方便的霸道,于是采用了一种法家治国的态度。当然,法家是后世的命名,要说的更明确,还是用霸道为妙。

当然,秦孝公虽然采用了商鞅的霸道改革法,秦始皇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其实还是可以改变治理方法的。可惜他没有。所以在秦始皇治理国家的时候,秦朝的衰亡已经奠定了。所以有好些人都说秦朝的衰亡是因为赵高胡亥或者往前追,是因为李斯(因为是李斯和赵高竞技才使得本不应该上位的胡亥上位了)其实他们都没有领会到秦朝,之所以会灭亡的根本。这伏笔已经被秦始皇在同意用霸道治国的时候埋下了。

是啊,如果治理国家的时候,仍然采用霸道,仍然依法治国,这个国家可要出问题了。我们知道秦朝最开始统治,而且使国家变得强大的原因是提出了军功爵制,这种制度使得平头老百姓也可以成为贵族。可是当不打仗的时候,军功爵制又要如何接着延续呢?是否需要变化呢?这些问题也提上了日程。可惜秦始皇在他生前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的回答,秦二世胡亥更没有。

正是秦始皇这一种依法治国的态度,使得秦始皇看起来非常残暴,因为任何人全部是格杀勿论,只要犯法,绝不容饶。

而且正是秦始皇这一种依法治国的态度,使得天下大乱而终归平静,以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修养生息,就比如汉朝在刘邦统一天下以后,经历了文景之治,使得国库非常充实,国泰民安,秦朝的时候的混乱,比汉朝初期的混乱更加严重,从春秋到战国,持续了几百年的混乱,老百姓想要的不正是一种安宁的生活吗?可惜秦始皇并没有给他们安宁的生活,而是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修长城还有一点道理,虽然有道理,也耗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特别是还修建什么阿房宫啊,还出海选什么道士啊?使得老百姓根本无法安宁。这样可真是逼着老百姓造反啊!

当然,秦始皇这些暴虐的行为,也许和他小时候的生活有关。秦始皇小时候就生活在战乱纷纷的赵国,当时的赵国和秦国有一些小小的摩擦,并且,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在赵国之当人质的,连他的父亲肯定也不会有好的待遇,那么子楚的儿子怎会有更好的待遇呢?特别是到了后来,他的父亲被接到秦国当了太子,那么秦始皇能有好日子了吧?可惜没有因为秦国和赵国又发生了很多大规模战争,使得秦始皇只能和她的母亲到处流离,最终才被他的父亲接回了秦国。可见他小时候的生活应该是受到了非常多的腥风血雨的,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一生都是影响的,也许这也是成就了他一生非常残暴和暴虐的原因之一。

当然,我认为他之所以如此的不在乎人命,在国家不太平的时候,还如此动用人力,原因还有一个,就是秦朝从来不把人当人,而只是把人当做机器人,一个打仗的工具,用工具提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肯定是比较现实的,也是比较合理的。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这么干也有原因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人命的重要。这从他祖辈变法的时候就留下了这样一种习惯和对待人民的态度,很难以想象生活在这种态度下的秦始皇,如何改变对人民的看法。

并且秦始皇还做出了像焚书坑儒无这样伤天害己的事情,秦始皇这样做,还是因为太看重法家了。从法扎的角度看,就是这样,比如你有一个机器人服务人员,你会想让这个机器人服务人员有自己的思维,自己读书吗?肯定不会。秦始皇所信奉的法家就是把人当做机器人,那么,对于秦始皇来说,人也不需要读书,相反,读书怼人还有坏处,因为如果人们都读了书,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不好统治了,所以秦始皇销毁了所有的民间收藏的书籍。坑儒名义上是坑杀了一些儒家的人,实际上坑杀的是一些方士 ,不过对民间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他众多缺点中的一条,导致的原因还是因为秦始皇信奉法家。

当然,秦始皇还有一个缺点是他个人的性格。那就是非常的猜忌。比方说秦朝大将白起为秦国立了多大的功勋?白起大破赵国使得很多国家的精锐全都丧失,奠定了中原的大统一,可是最后还是被秦始皇赐死了。还有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只因为犯了一点点过错,就被钳到了边境,陪着蒙恬,结果最后被赵高和李斯陷害,在或者当时一位叫做郑国的韩国人在秦国修郑国渠,这件事本身当然是韩国出的一个疲秦之计,可是秦始皇却怀疑起了所有的外国人,想把所有的外国人全部遣返他们自己的国家(甚至后来的开国功臣李斯也是如此)。可见其疑心之重。

当然,这种特点是所有君王都常常犯的毛病,有些人权力特别大的时候,他们的疑心也就会更重,这种事情是很常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权利对人的影响是很强大的。

总结

分析完了秦始皇的优点和缺点以后,我们就来说一说,他到底在哪些方面推动了整个历史呢?实际上比较重要的是统一度量衡和依法治国。统一度量衡是好的一面,如果在前面总结过的,使得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和昌盛。而依法治国则带来了坏的结果,最终使得秦朝灭亡,走向了不归路。可以说,秦始皇在打扫完了路面的垃圾,以后还在地下埋了一颗炸雷,这颗炸雷蠢蠢欲动,随时等着挖雷人把这颗炸雷引爆。可惜的是,这颗炸雷并没有被除掉,(如果秦始皇的后代子孙一改秦始皇的作风,开始使用休养生息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的话,这颗雷就算是被除掉了),而是在秦始皇死后几年就被引爆了,引爆它的人,正是他的亲儿子胡亥(以及一些像赵高这样的奸臣)。

秦末汉初

刘邦

当皇帝以前

公元前202年,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

在宁静的夜晚,有一个打着楚的大旗的营帐里,有一人在吟诵着凄凉的诗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此人旁边又有一位女子吟唱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有提剑自杀

是的,这两人一个是刚刚打败仗的项羽,另一位是虞姬。

项羽在看到虞姬自杀以后,心中不禁觉得凄凉,是啊,就在刚刚,很多人在自己的营帐外面唱着楚歌,项羽的士兵也有好多,听到此悲伤的音乐,到处逃窜了。跟随项羽的也只有一点点的心腹人等了。

到了天明,只见一支支带着汉朝大旗的军队,围攻了项羽的营帐,项羽和他的心腹人等拼命厮杀,跑到江边,最终仍然寡不敌众,只剩下几个人了。这时江边飘来一艘小船,船夫说道:大王,我带您回到江东,回到江东收集人马以统天下,不为迟晚!项羽却说:昔日我从江东离开是多么风光,今日回去又要如此破落,我有何颜面再见江东父老?!

说着边把自己的乌骓马交给船夫,这位船夫带着马渡过江去,可是未曾度过一半,乌骓马便投河自尽。

河岸上的项羽最终被分尸,带到有汉旗的大营中受赏。

就这样持续了五年之久的楚汉相争就此结束,以刘邦所带领的汉军胜利。那么刘邦又是如何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项羽和刘邦又是通过什么机缘巧合而拥有大展身手的机会的?

这件事还得从公元前210年说起。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游的路途中,因生病驾崩。死去时传下遗诏,命远在边境陪同蒙恬的公子扶苏上位,这份告书本来应该来的,后果是让远在边境的扶苏回到秦朝的首都咸阳,接替他父亲秦始皇的位置。可事情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就在秦始皇死后,他的诏书被亲信赵高和李斯扣押。

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楚国人。青少年时跟荀子学习,学业有成后到秦国发展,最终因为其才学成就一番事业,成为秦朝官场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简介不出自网络)

赵高(?-前207年),青少年时期事业不可知,父母乃是罪人,后来因为身强体壮被秦始皇看上,招到宫中从事。其地位不可再低下,只因有时间和秦始皇接触与攀谈,得到秦始皇的信任,成为秦始皇最亲信的人之一。(简介不出自网络)

赵高和李斯之所以要扣押诏书,都是有原因的,其实李斯最开始并没有想要扣押诏书,毕竟他是秦朝数一数二的官员,用不着像赵高这样费尽心思的得宠。赵高最开始是这样想的:如果让扶苏继位的话,那么扶苏亲近的人一定是蒙恬和蒙括父子,这样的话,自己就不能得宠了,官场之路也就到此为止了。可是赵高明白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使诏书扣押,所以他准备去拉拢李斯,李斯虽然看不上赵高,但听说赵高的理由之后认为非常有道理,所以也同意了赵高的说法。赵高和李斯因为怕发生事故,所以选择把秦始皇密不发丧。又以死去的秦始皇的口吻写了一封诏书,让扶苏和蒙恬蒙括自杀。扶苏看到此诏书,以为是父亲所写,自杀了蒙恬和蒙括不相信,可是最终也死了。

秦始皇下场又如何呢?李斯和赵高害怕秦始皇死去后,身体散发出来的臭味会影响,于是买了一大堆烂鱼烂虾,覆盖在秦始皇的身上,来掩盖秦始皇尸体散发出的气味,千古一帝秦始皇,如果知道自己在死后还会遭遇这样的劫难,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看法。

总之死人还是死了,该办的事也办了,能对抗李斯和赵高这个联盟的力量也没了,胡亥顺利登基了。胡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秦二世。

赵高和李斯专权以后,赵高就费尽一切心思想要把李斯除掉。其原因是因为赵高觉得李斯妨碍了自己的权利。要说官位或者一些学术问题,李斯肯定更专业,可是在耍心眼和政治问题上,李斯可就不如赵高了。照顾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将本来不可一世的李斯除掉了。李思在临死前对自己的儿子说道: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可惜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在权力的斗争中永远是没有情义的,可惜很多人只有在临死前才能明白。

李斯总算是死了,可是大秦王朝也走上了毁灭的道路。要说李斯虽然想要权利,可是在他看到,胡亥和赵高荒淫无诞的时候,还会提出一些意见,有自己的道德值守,可以治理国家。赵高呢?纯粹是想要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样的人当做宰相,国家怎能被治理的好呢?于是就发生了荒诞的指鹿为马的故事:

(赵高)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大约就是说,赵高把一匹鹿献给了秦二世,指着鹿说:就是马。秦二世笑了笑,说道:丞相看错了吧?这是鹿啊。赵高又问左右(左右是文武百官的意思)这是什么?有些人默默不语,有些人为了阿谀奉承赵高,也说这是马,也有一些人说这是鹿。后来说鹿的人全部被赵高陷害而死了。

可见,在赵高统治的大秦王朝的朝堂上是怎样的荒诞?

这样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实际上这样做,不就是逼着老百姓造反吗?本来在秦始皇统治的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够艰苦了,现在又来了一位荒淫无度的赵高,老百姓还能继续得到安宁的日子过吗?

最先挑头的是陈胜和吴广。这两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军团。起义的理由也有些搞笑,也有一些悲伤。事情是这样的:

陈胜和吴广带着一些人被两位官员押送着前往现在的北京密云防守,走到大泽乡的时候,阴雨连绵,队伍不能前行。根据秦朝的规定,如果在期限过后还没有到达,那么所有人都要将被处死。按照现在这个价是期限到的时候肯定到不了北京,于是陈胜和吴广球带人杀死了,看守他们的官员,发动了著名的大泽乡起义。这就好比是那句老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陈胜吴广带头起义以后,一些本来不敢于起义的人也被逼反了,比方说在江南的贵族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他们本来是楚国大将的后代,在当地非常得民心,所以起义非常顺利。

而在另一头在沛县担任泗水亭长的刘邦也造反了,当地的百姓纷纷归顺。后来刘邦认为自己的人比较少,难以成气候,所以跑到江南投奔项羽。

就这样,在战国时期被秦朝打败的国家纷纷复国,有什么齐国,赵国,项羽扶持楚王的后代建成了楚国。楚国的皇帝叫做楚怀王。

到了后来,项羽的叔叔项梁因为战斗失败而被杀,战斗失败的基本原因是因为项梁实在过于傲慢和瞧不起别人,当时劝说他告诉项梁骄兵必败的宋义,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楚怀王不甘心于接着当傀儡,于是启用宋义成为大将军,想要打破项氏专权的局面,项羽虽然气氛,可是也无话可说,毕竟楚怀王名义上是国王,而这时的刘邦也不大成器,只是以仁义著称。而项羽虽然打仗非常厉害,却在每次打完胜仗以后都要将被打败的地方屠城。

真正让刘邦一战成名的,其实是夺得关中的战斗。当时楚怀王和各个大将立下盟约:谁先攻占关中就可以在胜利以后被封为关中王。刘邦和项羽都想要关中,可是由于项羽牵制了秦朝的主力,(秦朝的主力全都打项羽去了),以至于刘邦不费很大的劲,就进入了关中。刘邦进入关中以后,最开始跑进皇宫,整天莺歌燕舞,可是后来听了张良的劝导,不再享受荣华富贵,而是退出皇宫,开始制定法律,让关中的老百姓休养生息。

关中的老百姓都非常开心,来了这样一位好领导者,当时的秦王已经不再是胡亥了,而变成了秦王子婴,这位秦王一听说刘邦攻进了,直接投降。也算是有先见之明吧。当然,刘邦非常善待这位俘虏,并没有为难秦王子婴,而是给他不错的待遇,只是派了几个人去看守。在关中,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非常赞许刘邦的统治方法。

与刘邦形成非常鲜明对比的,是项羽进关中以后的表现。根据楚怀王的盟约,刘邦不应该是关中王吗?项羽为什么又能进关中呢?这实际上是因为,当项羽打到关中的时候,发现刘邦居然派军队看守要塞,不让自己的军队入内(这是刘邦另一个谋臣的主意,因为这位谋臣相信刘邦比喻项羽更强,所以可以直接把项羽拒之门外,刘邦于是听信了),结果发现刘邦打仗也许比某些将军强,可是和项羽比起来,简直就是小拜拜,项羽一路冲杀攻破了刘邦所有防守的要塞,冲进了关中,刘邦一看情势不妙,直接向项羽投降,表示自己并不是想要防备项羽,而是防备一些流寇。项羽想要表示相信和和解,可是项羽的谋臣范增却认为刘邦对于项羽一统天下大大不利,建议项羽把刘邦杀掉。于是就发生了非常著名的鸿门宴。

这场宴会对于刘邦来说非常惊险,项羽也在这场宴会中失去了干掉刘邦的最好时机。可以说是各有所失。

鸿门宴过后,刘邦退出了关中,而项羽自己呆在了关中,享受荣华富贵,项羽先是一把火烧掉了咸阳城,毁掉了咸阳城中收藏的很多书籍,成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劫难。而且,项羽再来到咸阳城之后,还杀掉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不禁使老百姓都人心涣散。很多老百姓甚至都想念起了刘邦统治的样子。后来秦超也的确糟践了,在名义上的楚怀王大破之,最后,项羽分封诸王。刘邦本来能当关中王,结果被封为了汉王。除了刘邦的汉王,项羽还分封了18个王:

雍王·章邯

塞王·司马欣

翟王·董翳

西魏王·魏豹

河南王·申阳

韩王·韩成

殷王·司马邛

代王·赵歇

常山王·张耳

九江王·英布

衡山王·吴芮

临江王·共敖

辽东王·韩广

燕王·臧荼

胶东王·田市

齐王·田都

济北王·田安。

项羽所分封的王爷并不是按照功劳的大小,这18位王爷大多是因为项羽欣赏他们或者他们曾经帮助过项羽,项羽的祖上。或是项羽对他们有好感。项羽自己分封了这些王,感觉到非常开心,可是有些王却不满意了,因为有些王爷功劳很大,分封的土地很小,有些王爷只因为和项羽是朋友,却被封了很大的封地。

接着说刘邦,在刘邦得知自己被封为汉王之后,虽然也不大开心,可是他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抗衡项羽,所以就乖乖的去他自己的封地当王去了。还烧掉了唯一可以通向他自己封地的栈道,(在这里就埋下了一个伏笔)

这时,刘邦在自己的封地慢慢积蓄力量,同时她也得到了著名的大将韩信,就盼着有朝一日可以打败项羽,自己称王。

这时的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在同时,由于楚怀王不给项羽面子,所以项羽将楚怀王赶出了都城,派人暗杀了楚怀王。这件事情使得项羽失去了很多人心,因为楚怀王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所以项羽这样的行为可以算是弑君的行为。

到了后来,项羽因为有诸侯叛乱,于是跑到那里去平定叛乱,刘邦就趁着这个机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三个王因为是秦朝的部将或者元帅所投降,所以简称三秦)这三王一个措手不及,项羽为了平定南方的和东方的叛乱,一直没有管刘邦,结果他回头一看,发现刘邦已经慢慢成了气候,便正式开始楚汉相争了。刘邦一论打仗是真的不如项羽,每次和项羽打仗,基本都是被击败,史书上记载,项羽和刘邦打仗也总是:大破之…大破之…

可是刘邦虽然打仗不如项羽,收拢人心可强多了。每一次他被项羽打败,不用回到自己的地盘,找个其他的地盘,比如韩信的地盘,就可以把兵借回来,接着和项羽打。后来项羽也打烦了,心想不如定一个和平条约,以某处为界划分,刘邦和项羽的地盘。刘邦一想,感觉也不错(可以顺便的接着休养生息,准备接着打项羽)于是便同意了。项羽不清楚刘邦的用意,也傻傻的同意了。项羽的谋臣范增告诉项羽,一定要除掉刘邦,可是范增却因为刘邦的反间计被项羽疏远了,最终范增离开了项羽。就这样,项羽又失去了他手下的得力干将,而刘邦赢下却是人才济济。这时候好比胜负已分了,只是还需要时间。

刘邦在同意和平之后,没过多久,又开始打项羽。项羽也是火了,开始干刘邦,结果两人又打来打去,打来打去,打到最后的垓下之围,项羽失败了。听着四面楚歌,想着江东父老,想必项羽的心情也很悲伤。可惜项羽的失败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有人才,他不能使用(范曾因为被他疏远而离开了他,韩信因为没有被他发现,所以去投奔了刘邦),他的脾气非常暴躁,而且性格非常残忍,和刘邦的人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次刘邦干了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项羽总是会反其道而行之,就好比他想让刘邦赢一样。

结果是项羽自作自受的行为,使他自己兵败身亡,而刘邦成为了继秦朝以后的另一个强大朝代的开创者,这个强大的朝代就是汉朝。

当皇帝以后

于是,刘邦正式统一了天下,现在他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第一,如何分封有功的臣子?第二,采用郡县制还是封建制?还有一个就是该如何治理国家?这三个问题都迫在眉睫。

先来说一说,刘邦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封建制呢?刘邦采用的方式非常奇特。 他采用的是郡国制,也就是有些地方封国,有些地方使用郡县。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刘邦认为如果单单采用郡县制,就可能会发生像秦朝那样的事情,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的时候,没有人来保护。可是如果采用封建制,当中央集权较弱,旁边的风格比较强的时候,就会形成中央没有权利,而其它国家纷纷独立,不能达成大统一。所以刘邦就将这两者合并了一下,大意就是取长补短。

功臣处理方式就与刘邦采用的郡国郡有关,刘邦将一些功留在朝中为官,将令一些功臣分封为王。

可是到了后来,刘邦非常忌惮这些异姓王的权利,于是将异性王全部灭掉(比方说英布,韩信等等),还立了白马盟约,说出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样的话。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刘邦治理国家的态度,刘邦治理国家并没有像秦始皇一样,采用一味的暴政,而是采用了一种休养生息的态度。毕竟楚汉相争也使得天下的黎明百姓非常的苦。刘邦采用休养生息的态度,其实和他自己的性格有关,他在打仗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对方投降了,他一定不会把对方再杀了(项羽就和刘邦不一样)。

当然,刘邦也试图打过匈奴,可惜刘邦打匈奴并没有成功,而且当时汉朝也不是非常的强大,所以刘邦和匈奴采用的是用和平条约来解决事情。

到了后来,刘邦为了攻击异姓王,中箭后一病不起,最终在公元前195年6月1日去世。

总结

刘邦最开始只是一位市井的地痞无赖,到了后来成为了一代君王,有了质的飞跃。这实际上也是因为他自己的努力。刘邦的优点有很多,最明显的就是听人劝,仁慈。

听人劝,可以体现在当他进入咸阳城的时候,最开始她总是莺歌燕舞,到处享乐,可是听从了大臣的建议,瞬间改掉了自己的毛病。他的这种习惯也使得他很多的过失都成为了他成长的一个节点,就算犯了错误,也能很快的改正,比方说他在攻打关中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非常难以攻克的城池。他本来想大举攻破此城,可是有人对他建议说:如果您攻破自称一定会后悔很大的力气,就不一定有军队再去攻打关中了。而且此城本来就非常忌惮您,如果您使劲攻打他,那么兔子急了还会咬人,旁边的城池也不好收拾了。如果您肯招降这座城池,对您也有好处,对这座城池的百姓和官员也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虽然这位提建议的人士是从这座刘邦小攻打的城池来的,可是刘邦也并没有觉得这人就是个奸细,而是使用了此人提出的建议,成功的收降了此城。

其次是仁慈,仁慈其实是体现于打仗的时候,具体的事例我已经说过了,他的仁慈的态度可以得到非常多的人心,使得他所带领的军队成为人心所望。并且也在统一全国之后,可以让全国老百姓休养生息,这与秦始皇的暴政是非常不同的,很明显也是很有效的。

当然,刘邦最大的缺点就是它他对功臣的处置,比方说英布或者韩信,也许他们的确对刘邦所建立的汉朝政权有所影响,可是至少他们也功不可没呀,而且好多异性王全都是被刘邦给逼反的,特别是韩信,韩信本来没有想造反,可是刘邦却把他贬为了侯爵,后来居然私自被刘邦的皇后吕后所杀!刘邦却也没有追究吕后的责任,而是把韩信埋葬了。韩信的死也就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韩信虽然看似死在萧何的手里,实际上,萧何做的也正是刘邦想做的。(韩信也在死前感慨,自己应该听从自己手下的建议,叛变,自己称王。)就不像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对于处置功臣这一件事上,刘秀做的就非常好。

还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他在被项羽追着打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事:当时项羽追着刘邦打,刘邦在跑的路上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便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了车上,可是到了后来项羽的军队快追上了,刘邦便把自己的孩子扔下了车,还是刘邦的大臣,把刘邦的孩子救了下来,还有就是当吕布得到了刘邦的父亲以后,刘邦并不惦记自己和父亲的亲情,虽然这件事情也代表刘邦以大局为重,可是也显得他有些不孝顺了。要不是因为项羽的谋臣虽然说项羽不要杀掉刘邦的父亲,刘邦的父亲就不能看到刘邦登基的那一天了。

当然,刘邦虽然有一些小小的过失,整体的行为还是不枉费称为一代明君的。刘邦对于天下治理也是有自己的方法的,这种方法并不是为了他自己好,可见刘邦并不是非常自私的人,也可见刘邦有一颗宽宏大量的心,能让他成就他自己伟大的功勋。

刘彻

刘彻就是我们熟知的汉武大帝,他的父亲就是汉景帝。在汉武帝当朝最大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外部的匈奴,最重要的是治理亲王的问题。张汉武帝继位之初,刘姓王国尚有: 河间、鲁、江都、胶西、赵、中山、长沙、广川、胶东、常山、清河、济川、济东、山阳、梁、齐、城阳、淄川、楚、燕、代、淮南、衡山、济北等国。

其实,早在汉文帝掌权的时候,刘氏亲王就成为了妨碍皇帝统治江山的阻碍之一,在汉景帝的时候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七王之王,这件事使得汉景帝当朝发生了非常大的变故,虽然七王之乱暂时被汉景帝平息了,可是这也让汉景帝意识到了封王的问题所在,所以汉景帝在死前还,一直在想办法削藩,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藩王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威胁,汉武帝采取的消防方法主要是推恩令。何为推恩令呢?比方说某一个藩王,他的地盘有300平方公里,他有仨儿子,正常来说,只能让长子(嫡长子)继承他这300平方公里的国土,可是汉武帝令改成他的地盘,可以平均分成三份,分给他的仨儿子,也就是不是一个人300平方公里,而是三个人一共300平方公里,名义上使得某个藩王的儿子全都有封地,看似是一种恩,可实际上就是大大削弱了每个藩王的势利,最终推来推去,每个藩王所剩的地盘,可就不如最开始的时候大了。

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就是汉武帝削弱了为藩王服务的官僚的地位。再次开始藩王,就好比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藩王手下的官员和朝廷的官员的级别基本是相似的,藩王的丞相就如同朝廷的丞相,而且有时,藩王的官职的实权比中央的官职的实权还要大得多(因为藩王是地方的),这就导致太多的中央官员流落到地方去,给藩王当官员,大大导致了人才流失,所以汉武帝就削弱了为藩王服务的官僚的地位,使得中央变得更加人才济济。这时候的藩王已经被汉武帝和汉景帝压的抬不起头了,虽然仍有一些势力,可是不敢与汉武帝抗衡了,只得任人宰割。就这样藩王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汉武帝解决了。

收拾完了国内的藩王,汉武帝的眼光,这不仅仅是在汉朝中了,而是开始向国外延伸去。经历了汉景帝和汉文帝的治理,汉朝已经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然,这说的并不是军事上的(或者说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而是汉朝的国库已经满满的被粮食和金钱堆满了,甚至有些谷子都放坏了,有些穿金钱的绳子都断掉了,可见当时朝廷和百姓之富裕,经过了汉景帝和汉文帝的治理,除了中间的一个小插曲,七国之乱,其他时候所有的百姓都在休养生息,汉景帝和汉文帝所采用的治理方法,也是所谓的黄老之术。所以汉武帝准备用他的祖先积累下来的钱来干一番大事业。

是的,刘彻想干的正是征服匈奴和一些南方国家,实现真正的大统一。于是,刘彻先清扫干净了南方的一些小国家,就开始了,他自己宏伟的征服匈奴的事业。最开始汉武帝并不想和匈奴直接撕破脸皮,而是采用了一条反间计。这条计策本来可以破敌制胜,可是在保密工作上出了一些小问题,而且在规划时也发生了一些小毛病,计划是将匈奴的首领引入边境的一座小城,最终再用大军围攻将其团灭,可惜当松奴的首领往这座边境的小城里走的时候,发现附近的草原上全都是牛马羊,并没有牧人,于是匈奴的首领就起了疑心,捉到了一位汉朝官员,得知了汉朝的诡计,最终没有上当。(这座小城当时叫做马邑)

这时候汉武帝与匈奴已经正式撕破脸皮了,双方谁也不让着谁了。毕竟经历了这一件事情以后,想要再复合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于是汉朝和匈奴正式开始干仗。不过汉武帝估计也明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探大月氏的情况。为啥要打探大月氏的消息呢?这是因为大月氏和匈奴有仇。张骞最开始来到匈奴,并没有遇到什么危险,可是到了后来他被匈奴人发现了,于是被抓捕了。后来他找了一个机会,逃出了匈奴的地盘,来到了,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的地盘。可是当时的大月氏以经毫无,想要去还手的想法,而是偏安一方。这搞得张骞非常的不知所措,最终也只好回到了汉朝。虽然张骞最开始的目的失败了,可是张骞也打听到了很多关于西域的消息,这也给汉朝带来了很多情报。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由于张骞一直没有返回,汉武帝早都和匈奴打起来了。最开始打的是来来回回,不分胜负,可是在此期间,汉朝因为打仗出了一代名将卫青,还有比较著名的李广,以及许多有能力的战将,于是匈奴慢慢打不过了。到后来李广的亲戚霍去病慢慢显露出来,成为了李广之后,又一位抗匈击奴的大将。

就这样,汉朝的实力逐渐比匈奴更强了,孙奴真的被汉武帝打趴下了,也留下了:(《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样悲惨的诗句。不管匈奴被打的怎么没脾气,汉武帝所代表的汉朝算是真正成功了。

不过汉朝虽然打了胜仗,也算是杀敌1000,自损800。汉武帝在执政的时候也留下了很多漏洞,比方说汉武帝重用酷吏,再比方说汉武帝到了,后来,变得有些昏庸无道了,不过,后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319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01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567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5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19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9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0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7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66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8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2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2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9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8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61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