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内心独白
——第二十章:与众不同
学道之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注定是上下而求索,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不追随流行世俗学问,一生都可无忧患。“绝学无忧”。
唯唯诺诺的顺从与振振有词的反对有什么不同?说你慈眉善目的善良或十恶不赦的丑陋差别有多大?众人都害怕畏惧的事,你也同样畏惧害怕,盲从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不知何时会停止?“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的样子如同去参加盛大宴会,又好像是春天登高台赏景。我独自一人平静淡泊无动于衷,混混沌沌的如同个不会笑的婴儿,只有婴儿对先兆的东西天生产生警惕和恐惧,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大人容易被外物所动,婴儿不会人云亦云;“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独自仿徨,仿佛无家可归。众人都有所得,而我却没有。我是个愚钝木讷的人啊。“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别人都明明白白,我却昏昏沉沉;别人都精明算计,唯独我糊里糊涂;沉静时就像静默浩瀚的大海,无边无沿,世事如同那飘忽不定的长风,无休无止。众人都有所作为,我却愚顽无能,我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也期望与众不同,就如同母亲怀中的孩子。“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透过现象看本质,老子的一番独白,其实就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化繁为简、长善救失的的一套理论体系,老子用词谦虚,正话反说,特立独行,大智若愚。有一些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味道,是在寂寞中长袖善舞、浅吟低唱,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大彻大悟。
2017.11.16
道德何在?
——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
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味道,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能命名的,也不是那个实际存在的名了,所以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说了。
但道必须依附某种东西存在,或者说,道所表现出来的、能发挥作用的就是德,德是跟着道走的,道是规律,德就是符合规律的体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如何转化为物呢?就是说从混沌之初如何无中生有的,这的确让人恍恍惚惚的,恍就是心中有光,灵光一现的刹那;惚就是心中忽然又空了的感觉,在恍惚中,仿佛看到一种模糊的影像,一种隐约的物质存在,一种深藏不露的精气神,这些都是道生万物的真实存在,万物吸收着天地所有信息,也互相联系着、影响着,达到一种神通。“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至今,道生万物是不变的,看到的是不停地生生死死的万物,每一个生命都有周期性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灵魂、都有精神,掌握了规律,才可以洞察天下万事万物,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017.11.23
老子的辩证法
——第二十二章:曲全枉直
老子这一章通篇讲的是辩证法,这才发现我们常用的成语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都能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到源头。如委曲求全、矫枉过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破旧立新、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等。“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懂得辩证法,也就知道多少、高低、上下、是非都不是单方面存在的,是作为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积少成多、物极必反,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马克思的三大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精髓与老子的辩证法如出一辙。“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人有了分别心,就会强调自己的观点,自我炫耀、自我表现,往往是一种片面认识,而圣人无心,是以百姓之心为已心,反而能够显露。不自以为是,不强调自我,真我才能彰显;不自夸、不自我吹嘘,才恰恰有功劳;不端着、不妄自尊大,才能成长;不与人相争,天下就没人能与他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人讲的“曲则全”的说法,并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能做到的。“故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