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上文第四章我们说到,道造化万物是一个循环的生死周期运动,道不仅创生万物,还会摧毁万物。本章第五章,是讲道创造万物之后,道是怎么治理对待万物的,以及人主应该如何以道御物。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完即扔。天地不仁,天地没有人的仁慈之心,万物在天地的眼中,只不过是像稻草狗一样的,没有意义的轻贱之物。
这句话,老子想表达的是,天地非人,没有人的性情,所以也就没有人的仁慈之心,它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偏爱这个多一些,憎恨那个多一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偏无私,大公无私。
天地相合而造化出万物,任物自然,无偏无私,让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因为如果是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有人之性情,必然做不到无所偏私,故不足以备万物。
天地创造万物,再摧毁万物,再创造,再摧毁。如果天地对万物有仁,那天地为什么还要摧毁万物而不让万物永生呢?是以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以天道治理天下。圣人对待百姓,也像天地对待万物那样,视百姓为稻草狗。无喜爱可言,也无憎恨可言。
如果君王为政以人道,则必然对自己喜爱的人与物多赞赏,对自己厌恶的东西加以惩罚。赞赏与惩罚全凭个人好恶,这样施政,怎么能够服众呢?又怎么能够把天下治理好呢?
以人道施政多生怨恨,因为做不到大公无私。能够做到至公至私者,唯有天地,民莫之令而自均。所以圣人应该执天道,去人道。以天治人,让天下百姓都按照天道来运转生活。
天地不仁,圣人以天地为依,故圣人亦不仁。只有不仁,才能成就天下之大仁。只有无恩,才能大恩生。
儒家的圣人,是合于人伦者,是人伦之至也。而道家的圣人,是指合于天伦者,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这里的圣人就是指道家之圣人。
孔子一生提倡仁学,教人仁者爱人,爱他人要像爱自己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老子却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仁义只是道德之末。
一个人合道自然有德,而仁只是德之光,是人之德所散发之光芒,因为有德者必仁慈。难道人需要别人教他怎么爱人,他才会去爱人吗?现在的人为什么连爱人都做不到了,有的只是人之伪巧之心呢?
因为人失去了天性,失去了本真,化性起伪,化伪起诈。所以老子一直倡导的治国之政,应该是让人们回归到自己天真的本性,恢复淳朴的本能,天真淳朴,和谐相处,根本无需他人的教导,自然而然地生活,天下幸福太平。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
橐龠(tuó yuè),是古代打铁时用来鼓风燃火的风箱。中空,推拉张翕则可鼓风燃火。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不屈,指没有穷尽。风箱中间空虚,鼓动越快风力也越大。老子把天地之间比喻成风箱的空虚。万物不正像是像风箱这样的一拉一推,一吸一嘘中被创造出来的吗?一波接着一波,生生死死。
天地之间,既空虚又没有穷尽,它越是被推动,万物就越多的被涌现出来,生生不息,死生循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万物繁多。言,言说描述。数,名实物理。穷,无有穷尽。中,契合天道为中,守一为中。
天地之间,万物被一波一波地创生出来,它们是如此的繁多复杂,而且永无尽头,要怎样才能才能言说描述它们呢。看上去不管怎么说也说不清,它们是那样的纷纭,怎么数也不可能穷尽。
要怎么才能穷尽这一切呢?即使我在这一刻穷尽了它们,可下一刻它们就变化了,怎么可能追赶着万物跑呢。我还是回过头去,停止向外追赶,以仅有之身,紧紧地抱住大道,笃守大道吧。只有抱道不离,守一不离,只有与道为一,才能驾御治理这没有穷尽的万物。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面对无有穷尽的万物,人不应该放任自己的欲望去向外追寻,去追寻身外无穷之物来填充身外之身,怎么能够填充得满呢?还是反其天心,守其内在吧。精神不驰于外,收神归心,恬静虚无,方能以道御物。
这章的核心思想,是讲圣人应该如何以道御物,这是一种世界观,这是一种方法论。在《道德经》的后面章节中,还会反复讲到这个圣人驾驭天下的方法。我们一步步深入学习理解即可。
(第五章完)
《道德经》系列专题,解读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以经世致用。本文是第五篇,下一篇解读第六章,敬请关注后续文章。(注:本文解读义理,借鉴或引用自白云先生的《老子之道》一书)
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