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48年,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中国商人的鼻祖,也是中国最早的慈善家。他三次经商三次皆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去家财遍济穷人。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范蠡出身贫寒,天资聪慧,胸藏雄韬大略,当时一般人并不了解他。《越绝书》这样描述他“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被发佯狂不与于世”。《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他“佯狂倜傥负俗”。但当时的县令文种却对范蠡非常认可,也同样有远大抱负,亲自登门请范蠡出山。两人“抵掌而谈”、“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胡越相从”。由此可知,文种是范蠡的“伯乐”。
范蠡在辅佐越王时也不是一帆风顺,先是大败吴王阖闾,后是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谏,遭遇会稽山惨败。之后范随勾践进入吴国为奴,暗中配合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以图日后东山再起。成功灭亡吴国后,范蠡非常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深知越王勾践“长颈鸟啄”,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激流勇退之前,力劝文种也一起退出官场,文种不听,结果被越王赐剑自尽。
范蠡离开官场后,带着家眷遍游山水名胜,后来在齐国结庐而居,垦荒耕作,兼营商业,不几年就至家财万贯。范蠡仗义疏财,遍济乡梓。后为齐王常识,官拜相国,三年后再次辞官,散尽家财。一身布衣的范蠡举家迁至陶(传为今山东肥城陶山,又有说山东定陶),戮力耕种,经商有道,几年后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被当地民众尊为财神,成为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范蠡在经商时总结出“薄利多销、不敢居贵,贵贱复反、贱买贵卖,完物上种、质高货真,预测行情、窥其先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加速周转、行如流水”的经商思想,以及“经商十八则”等,时至今日,仍然是商界视如珍宝的圣典。
后世对范蠡的评价也是颇高的。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李斯:“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特别是范蠡诚信经商、仗义疏财的做法,永远是商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