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在组织同事参加一个全国大赛,按照赛制要求,需要录制一个十分钟的视频。
为了这十分钟,可谓耗尽心力。
先是组建了一个团队,对这十分钟的内容进行讨论,确定主题、搭好框架、选择内容,然后就是反复打磨,一直折腾了三周多的时间。
接下来就是寻找专业的拍摄团队,讨论拍摄方案,选取拍摄场地,又是两天。
昨天开始拍摄了,开头有一个一分钟的“引子”,团队选在了放映厅,准备拍成电视节目“档案”那种风格,理性中带着一点点神秘,这个跟同事的气质比较符合。
一大早,我就赶到拍摄现场,看着团队运来设备,组装,调试灯光,安装轨道,定位,摄像走位,收音……一个时长超不过一分钟的视频片段,拍了两个多小时,期间我不断想起电影中导演那夸张的“卡!卡!卡!”
二
其实,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早已不再新鲜,我自己就参加过各种比赛,也组织、带队、观摩过各类比赛,经验、心得嘛,算是有一些。只是这一次,也许是因为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物力心力跟以往相比都比较大,因此格外有感受。
以前,对于比赛,很多人往往只聚焦到最后的成绩上。某某得了一等奖,某某得了特等奖,某某创造了此类比赛的最好成绩……获奖者会收获荣誉和赞美,当然,这的确值得称赞,但一定要保持清醒: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来自身后的支持更加重要。
无处不在的80/20法则
越来越觉得80/20法则是个好东西,简单直接,适用性强,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它解释清楚。其实我们看到的那少数20%的人的成功,背后一定离不开80%的人的努力。
就好像这样的活动,其实每个参加比赛的人,在初选的时候是要拼一点自己的素质和才华的,可是一旦进入到代表组织向上冲刺这一层,一定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了。有个朋友跟我分享她参加全国大赛的经历,有一个项目是主题演讲,抽完题目后,领队跟她说:你别管了,去休息吧。她从吃完晚饭就开始睡,睡到凌晨两点,被领队叫起来,递给她一篇演讲稿:“稿子帮你写好了,我们去睡了,你赶紧背。”
个人与组织的相互成全
有的时候,组织需要个体代表组织去参加一些竞赛类的活动,目的无非是提升组织的影响力,这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是双赢的事。这个时候,个人和组织的利益会被捆绑,组织为个人提供资源,个人要在其中投入努力,因为一旦成功,获得的回报一定是双方的。
可惜有人意识不到这一点,有的人甚至会认为,自己能力强、素质高,所以组织才选我,成功了是我自己的本事,没成功是组织不给力,没给我提供好的环境。我想说,别幼稚了,人的智商水平都差不多,谁比谁能强到哪里去呢,既然Bingo被选中了,就利用好这个机会,实现个人与组织的互相成全,才是明智之举。
三
十分钟的一个视频,筹备了三周多,拍摄了一天,后期剪辑还要至少两天。
研讨团队八人,拍摄团队三人,后期制作两人,现场配合二十人,还不算各种后勤保障人员,因为实在不好统计了。
这还只是一个十分钟的视频,那如果是一台话剧、一档节目或真人秀、一部电视剧或电影,那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更是不可计数吧。而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往往是明星们光鲜亮丽的一面,看不到的,是他们身后为之默默努力辛劳付出的大多数人。
很多年轻的孩子,都会迷恋偶像。我现在的确已经过了追星的年代,我所看到的明星,不过是在高级镜头、造型设计、精致妆容和巧妙剪辑下,一张迷惑众生的脸蛋而已。我所真心佩服的,是经得起时间打磨,同时也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打磨的作品,真正德艺双馨的演员,而不是一出名就到处嘚瑟,胸无点墨,出轨吸毒招妓等负面新闻不断。
而且,把他们托上高位的幕后人员:一个扛着摄像机跑一天镜头都不抖的摄像师,一个熬夜改稿字字推敲的编剧,一个拿着不匹配的工资却对着数字口型绞尽脑汁的配音演员……等等等等,没有他们各就其位的辛劳,哪有小鲜肉们屏幕上的辉煌?
说到底,哪有什么天生好运,不过是一群人甘心被你踩着前行而已。
一将功成万骨枯,知道了这一点,就学着低调点,好好做事与做人,这才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