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我记忆中最早的画面:六岁,妈妈拉着我去村子里面的小学报名,我挎着她给我做的花布书包,妈妈递给老师五块钱学费,然后向老师说了我的名字,就自己回家了,她把我一个人留在了教室里面。
那时候住在村子里面,根本没听过幼儿园,我们一开始上的班叫“幼儿班”或者“学前班”,真正上小学的前一年,就是在“学前班”度过的。
就这样,我开始“上学”了。
小学前头几年,我个子偏低,又不太爱说话,同村比较外向的小伙伴,有时候还会欺负我,这让我在学校的日子,一开始就显得比较灰暗。
灰暗的日子里,表现也不可能太透亮,同学们不喜欢和我玩,但是老师却比较喜欢我,越是受老师喜欢,学习的动力就越足。
小学的时候,但凡一个学生能专心起来,能花更多的注意力在学习上,成绩自然很容易提高,我刚上学那几年,就是这种容易专心,做题细心,比较安静的学生,成绩一般在30多个人里面排前几名。
现在回想起来,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如果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如果还比较踏实肯学,那个阶段的知识,掌握起来应该都没有难度。可是学习好的同时,也容易表现的过于呆板,缺乏应有的活力,这大概是学生时代最早的成长“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