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了一把春季校招,穿上白衬衫西裤装成毕业生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被一群小姐姐围着……不过,我还是选择毕业继续深造”
昨天下午一个会计系学弟发了条动态写到。
当时我心里就想,“MDZZ,还“穿上一身帅气西装,梳扮成大人模样呢”,又没轮到让你去公司面试,一个校园招聘会而已,何况才大一,用得着这样?这不装逼才怪。
其实下午我也过去看了一下,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文章素材,顺便也去校园招聘会现场感受一番。
“您好,我想了解一下,如果进证券公司工作的话,要具备证券方面专业知识吗?”看了几家公司的招聘海报之后,我走近一家“招商证券”招聘位,向相关人员问到。
那招聘人员跟我解释说,一般来说证券公司有些岗位是要求具备证券金融相关专业知识,证券从业资格证这个起码要有。
跟他谈了自己目前正在考证券从业,因为对证券比较感兴趣,就想过来了解一下,并跟他说明我现在还大二,趁下午没啥事,顺便过来看看。
“这样也蛮好的,具有前瞻性哈哈,过来看看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
每次被问及是不是在找工作,我都会停下脚步跟他们聊会,最后说到自己现在才大二,有些人觉得大二实习还有点早。
“专科吗还是本科”“本科啊,那还有点早,趁着还在学校没毕业,再好好体验一下大学,不要这么早就想着实习。”
鼓励者大都觉得,过来了解一下招聘信息蛮好的,基本上都客套地留了联系方式,说有兴趣来他们公司实习的时候可以联系他们。
有一个看上去二十几岁的女招聘人员跟我说“接下来的假期,没事你就去实习,实习。”听到这话的时候,我都想骂那女的“实习你妹啊。”当然我不是反对她说的这句话,只是听起来感觉有点别扭。
上次雯姐请大家吃饭的时候,她问到我们:“你们暑假都准备干嘛呢?”
颖桢说今年暑假不回去了,准备留下来实习。小妹也说自己不回家,准备在这边做兼职,赚点零花钱。我说我也得实习,我们专业要求大二大三期间要有一次专业实习,寒假没时间,只有这个暑假有空了。
结果我旁边学妹小沈同样回应:“我也准备实习。”
雯姐听完后惊讶地问道“你们怎么都要实习啊,我大四之前都没有实习过呢,我都没听我们老师说过要实习。”
听到小沈说自己也准备实习,雯姐问到“你不是才大一嘛,你怎么现在就去实习啊。”
然后小沈说:“吴国涛学长不也大一就实习了吗?”
然后众人目光投向了我,问我为什么大一就去实习呢,真的假的。看着大家一脸惊讶,也不知道怎样跟他们解释,毕竟是我之前跟小沈说,假期有空就去实习吧,多锻炼锻炼自己。
半年前我还是这么认为,大学假期,有机会就去实习,多一次实习就比别人多一次实习经历,工作经验也比别人更多,以后简历上比别人更为突出,找工作也更方便。何况市场营销专业注重的是实践能力。所以我也跟一些学弟学妹们说到,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参加些专业类比赛,注重专业知识的运用,提高实践能力。
说实话,我确实身体力行着。去年暑假,学校说要做暑期社会实践,要计入第二课堂学分。我想着,做暑期社会实践还不如去公司实习呢,比别人多一次实习经历,以后简历上多一处亮点,还能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最后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其实是一个表哥开的。那段时间,公司的业务之一是新媒体运营,也就是我现在也在做的一部分,还有就是互联网搜索布局,百度SEO等。所以我现在想到做公众号,一方面也是得益于那次实习,在新媒体运营方面开始入门。
毕竟是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进去的,也没想过要工资,能报销工作餐和通勤费就OK了。既然“老板”跟我谈了工资,内心一下子就点燃了些,也就抱着要努力工作的决心,争取拿下几个客户。
头衔“客户经理”,说白了就是干销售的,去认识发展一些潜在客户,跟有意向的客户洽谈,最终达成合作协议,算是拿下一个客户。
一个暑假,跑遍半个上海的市辖区,参加了不少的创业沙龙,路演活动,认识了不少白领,创业者;创业公司,大小公司的CEO,管理人员。现在不少人还存在微信里面,好在很多人并没有把我拉黑,有时候看看他们的朋友圈,也就知道我以后想要的是什么。
我尝试着张开嘴去与他们交流,对于天生怯场,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讲话的我,这确实是一大进步。一次在五角场科创中心那边参加一个创业者交流会,主讲人是紫槐资本的董事长,投资过“大智慧”等项目。活动开始之前,让在座的几十位参会者一一自我介绍,还没轮到自己之前,心已经提到嗓子眼。
实习结束前几天,在徐家汇建国宾馆参加完一家企业的宣讲会,在签到表上自然是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第二天下午便接到那家公司销售经理的电话,问我有没有时间,想请我过去聊聊,其实对方就是在主动地发展潜在客户,想让我过去谈谈合作事宜。
不懂得拒绝,最后又不情不愿地答应了下来,毕竟想着一个人单刀赴会,前往一家大公司商谈,到时候我得多尴尬啊,自己能力的薄弱之处展露无疑。
第二天下午,去了漕河泾开发区,那家公司是做软件开发的,服务过三十多个行业,中外上千家企业。开始接待我的是前一天联系我的销售经理,跟他聊天的时候,稍微能聊下去。
等到他把他们公司一个总监,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有为青年叫过来时,我的专业能力,还有交流能力完全暴露出来。整个半个多接近一个小时的产品介绍过程,我只有随声附和,一边听着,一边期盼着时间快到点过去。我完全不懂得如何去交流,去提问,发表我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只有蒙着听他讲。
最后万幸的万幸,终于讲完了。好了,讲完了,合同也准备好了。听懂了吗,吴总,听懂了,合同也觉得没啥问题的话,可以跟我们签了这份合作协议。
“不好意思,我不是我们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我不能做决定,还签不了”
“等我回去跟我们老板讲一下,到时让他跟你联系”我说。
“那这几天有时间,能否邀请你们老板过来跟我们聊聊。”
“那我回去问问他吧......”
实习结束后十天,“老板”给我发了工资,发工资之前还问我通勤费花了多少,我还以为工资里会给我报销这部分费用呢。结果,可想而知,我就是那个实习工资不够买一双鞋的实习生。
因为是亲戚,也不好意思开口问为什么只有这些工资,还是不甘心,开口问了,回复是“因为没有谈成客户,没有业绩啊,不过你那另外两个意向客户后面谈成的话,会算给你点工资。”
那个暑假,正好有个新闻是,实习生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业绩,只发了五十几块钱工资。换句话说,就是对公司没有价值,换作是我,也会让这样的实习生滚蛋。如今这也雷同般地发生在自己身上,羞愧羞愧。
去年暑假,豪哥也被学校安排去了法院实习,他说自己每天重复最多的工作就是装订案件的卷宗。后来我想了想,难道这就是提前实习的结果?
其实实习早晚并没有错,提前实习确实能让自己比别人更早地接触这个社会,接触一些工作。跟不同的人和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也是自己能力暴露的过程,你会发现你究竟适不适合当下的工作,你在与人交流中存在哪些问题与障碍。尽早认识到自己性格缺陷还是专业能力不足,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尽力去完善,改变并克服它。
过早的实习,很大程度上接触不到公司的核心工作,毕竟实习时间也就一两个月,没必要把核心工作交给你。所以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当然,提前实习对个人的成长性作用大小还得看个人能力了。每个人身边都不乏优秀生,他们在学校是优秀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高效的工作效率,快速的总结能力,合理的规划能力,等等。等到了工作岗位,他们同样可以快速地成长,成为优秀的公司新人。
前几天登录学校官网的时候,看到最新的通知里面有各系优秀毕业生名单,那些出现在名单里面的佼佼者,很多都在学生会担任过要职,反观他们的大学生活,也可谓是丰富充实。哪个不是在校期间,各种名誉称号加于一身。
当一部分毕业生还在为找工作发愁,不知道简历怎么写的时候,有些人可能半年前就被知名公司录用了。简历上满满当当的,都是曾经取得的光环。
知乎上不少大牛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金融话题优秀回答者“落蓝”说,首先你要确定你大学阶段的重点,就是GPA和实习的取舍(另外,不要浪费时间在学校社团活动上。我接触到的众多HR除非情况特殊,基本直接略过这一部分看都不看)
以我自身的观点来看,因为大部分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玩,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本身能力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成长,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的交际能力能得到一定的提升,结识更多的朋友。
对答主的观点,我有取有舍,个人认为社团活动有必要参加,但是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在这上面。社团活动只是作为大学生活的补充,来填充那上课之外的空暇时间,否则你就变成整天蜗居宿舍的寄生虫了。
这里还是谈到了个人成长能力上来,优秀者往往能兼顾各个方面,面临选择时能保持清醒,游刃于工作与学习。很多人在学生会呆了一年之后便离开了,在他们眼中看来,学生会的工作其实是“充实得没有意义”,因为对他们来说,学生会除了忙,没有看到自己能力上有实质性的提升。当然不乏浑水摸鱼者,大学如此,工作也如此,习惯了得过且过,究其余生,也可见一斑。
不少学生干部,在学生会转了一圈,身上那种“官僚作风”都出来了,学会如何周旋于老师部长主席和干事之间。这也是为什么有些HR不太喜欢担任过学生会干部的人,他们觉得,这群学生干部自身能力没有得到太大提升,身上却沾染了不少毛病“心高,圆滑”。刚进公司工作,就把自己摆得太高,不能踏踏实实的工作。
答主最后谈到,要是你没有社会资源,即使有了面试机会面试还不过怎么办。老生常谈的回答“多读书啊”,谈到读书,我其实也提过好多次。
高中特别喜欢看“一站到底”,印象最深的“校园争霸赛”,北大才子张雪健在大学期间读了两千多本书,算是北大学生里面书读的最多的人。一直以来都特别崇拜那些满腹经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其中综艺影视界最崇拜的几个人,包括董卿,陈道明,高晓松,蔡康永。
读书不仅仅能带来气质上的改变,现在只要是做情感公众号的,就会写这样一篇文章“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只要我今天谈了读书,绝对不少人会一腔热情拿起身边的一本书看会。我们谈读书,读书能给你带来什么,读的是什么,怎样读。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面谈到。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所以我也说,为什么很多人也读书,但是读书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改变,究其原因还是在读书方法上出了问题。我们都听过一个词叫做“结果导向型”,但是读书并非就是“结果导向型”。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以的付出都能获得回报,并非所有的投入都有产出。读书如此,做事也如此。
从读书之道看为人处事之道,所谓破万卷者,所谓以史为鉴,所谓一书一世界,所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为人处事之道尽在书中,只要市面上你能看到的名家之作,都不是俗烂之流。
关于读书,我也不能谈太多,毕竟读书之人比比皆是,更何况我是没有发言权的那位。孟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读书之道,在于用心,反复思考,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三遍,脑子记不下来做好读书笔记,整理。用书中的道理指导自己为人处事。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你活该啊。
李宫俊有言:“不是读书没用,是你读书没用,主要是你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