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个人成长角度出发,分享笔者从罗胖跨年演讲中获得的一些新的思考,如果您也听了罗胖的演讲,可以留言区或私信交流。
三、对于个人成长的思考
1、信息获取效率可升级
前文中我们提到了代际之间信息接收和处理带宽不同,紧接着,罗胖演讲中又提到了普通人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听觉效率,也就是可以听高倍速音频,提高信息获取效率,这点很重要。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已经基本适应了三倍速的得到APP音频播放速度,听加速音频对于注意力的要求非常高,一旦溜号就跟不上了,但是笔者梳理出了一种高效的听书学习策略,分享给大家。
1.1 高效学习/阅读基础知识
以前录制过高效记忆和快速阅读的视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获取。
首先,分享一下笔者对于学习的理解:学习就是将新知识黏合到已有知识体系中。
什么是知识呢?笔者的理解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后者是前者的提炼和加工。所以笔者并不认同罗胖演讲中提到的快递员知道哪个小区容易丢电瓶是知识,对于个人只是一条信息,而对于平台来说只是一条数据。
什么是已有知识体系呢?每个人从出生到当下,所有的经历,学过的并有组织的信息(初高中,大学课程等),构成了其对世界的认知模型,而人的成长实际就是不断完善对外部世界认知的过程,也就是将新的知识黏合到已有知识体系,并逐渐提炼出每个人的处事智慧,指导选择的过程。如果通过阅读,交流,收听获取到的数据或信息无法黏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则非常用一遗忘,也就无法指导我们的选择。而笔者认为,最好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体系的粘合剂就是:重复+经验or案例。回忆校园生活,我们的学习都是通过一定程度的重复,将新知识加入我们的大脑,拿出一年前你读过的一本书,看看还有印象吗?人们更容易记住和自己相关的信息,有趣生动的案例也更容易加深记忆。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听觉系统,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一分钟可以阅读150-300个字,经过快速阅读训练的人一分钟可阅读400-3000个字,以罗胖每天60秒为例,一分钟大概300字,而如果2倍速收听,相当于每分钟阅读600字,而3倍速则相当于900字。一本220页的纸质图书大概14万字,3倍速只需要156分钟就可以听一遍。很多人看书从头到尾慢慢读,一本书看一个月,我敢打赌,看完后问这本书怎么样,他可能什么都没记住。
1.2 使用工具
(推荐)百度+VLC-使用百度搜索音频版本图书MP3并下载,导入手机,使用VLC进行变速播放
喜马拉雅-搜索音频版本图书,设置音频播放速度
得到APP-搜索响应电子书,设置音频播放速度
幕云或Xmind-快捷制作结构性读书笔记
1.3 四步听书学习法
第一遍,看书的目录和各章节小结,绘制思维导图,将内容初步框架化,过程中可以自我提问,或者假设你要是写这部分内容会怎么写,大概用时1小时
第二遍3倍速听书,将书中案例添加到思维导图中,完善框架,回答第一步的提问和假设,大概用时4小时。
第三遍,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去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也是辩证学习的过程,请记住书中内容未必都对,即使是经典,时代不同,大概耗时2小时。
第四遍,与朋友交流,每个人的认知框架不同,看到的内容会不同,同一本书,初入职场菜鸟和工作了几年的老鸟看到的内容可能完全不同,笔者发现,我(理科生)阅读《人类简史》所读到的内容和一个学习社会学的朋友竟然完全不懂,交流的时候甚至感觉看的不是一本书,所以多交流可以加深印象并补全认知广度和深度。
一个月后三倍速再听一遍,也可以做小团体的读书分享,加深记忆,完成这个过程,这本书基本上就印在你的脑中了。
2、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框架很重要
罗胖演讲的后半段就是在为《枢纽》疯狂打call,听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五十讲》,作为一个理科生,再一次被深深震撼,并非那些历史事实,而是其分析框架,上一次被震撼还是因为吴晓波老师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老师以中央和地方,有产和无产作为分析框架,将中国历史上十几次经济制度改革放到一处深入分析,帮助读者短时间内理解了中国的经济探索历程。而中国史纲五十讲中,施展老师的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空间主线中,讲述了中国文明从中原,到西域,草原,高原,海洋,最终演化出了一个多元文明,深入分析了中国近现代40年崛起的原因,在分析中国发展演化的同时,又结合了世界其他国家在时间纬度发生了什么,造成了哪些深远影响。
其实结构化的知识和分析框架非常有助于我们表达信息,以面试为例,当面试官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面试者凭感觉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很可能都是在围绕一个观点反复论述,而显得逻辑混乱,而如果使用一些分析框架进行结构化表达,如使用金字塔原理中的结构,4C,4P或波特五力模型等,就会给面试官思维缜密的印象,强烈建议大家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结构化梳理。
3、算法人生,选择策略
罗胖演讲中再次提到了老俞的两个按钮如何选择问题,问听众们应该按哪个,一个按下去100%拿到100万,另一个按下去50%可以拿1个亿。以前也总结过得到app中的几个选择策略,分别是基于数学选择策略,基于物理学第一性原理选择策略,基于经济学的选择策略,基于使命和价值观的选择策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全文,下面简述一下这些策略都是什么。
基于数学的选择策略:利用概率做选择的步骤:先做选择的价值评估,这个按钮价值5千万;在价值基础上思考策略,但不设思维局限。37%法则选择法,就是在决策前,先观察前37%种选项情况,但不做决定,只记住最好的那个,从第38%开始,只要感觉比前37%的好,就马上决定、选择。
基于经济的选择策略:沉默成本不是成本。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基于物理学的选择策略:当代物理学家的所说的第一性原理,是我们没有做任何特别假设,所以我的结论肯定是对的。埃隆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是有其价值的,他告诉我们不应该受到前人的束缚,应该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去寻求解决方案。
基于使命和价值观的选择策略:添加 必要的 条件
4、巴菲特滚雪球与个人成长的联系
巴菲特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段话可以简化为这样一个公式:个人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终生学习和写作都符合这个公式的,终生学习会将你变得更加强大,写作可以让你的强大和改变让更多人看到,扩大你的影响力,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就如同巴菲特所说的有雪的长坡,只要坚持做下去,坚持的时间足够长,相信时间的力量,一定在未来某个时间你回收到回报。
5、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
创新没有那么高大上,可以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就是创新。以前听过一个故事,有一条货品装箱的机器生产线,两家公司采购后总是有漏放的情况,也就是偶尔会出现空箱的情况,一个老板找来专家,组建研发团队,耗费了3个月,几十万解决了这个难题,而另一个老板逼着底下员工想办法,想不出来就滚蛋,结果一个员工拿来一个大电风扇,把空箱子直接从生产线上吹走,同样的效果,笔者认为,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后者更加高效。
笔者一直认为互联网和AI都是一种工具,企业未必真的要开发一个互联网产品,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结合自身遇到的问题,找到适用的工具就好,笔者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五年来工作用到的好用的互联网工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工作5年,我的互联网工具箱(30个提升办公效率的神器)》
6、公开演讲的注意事项
(1)最好使用案例拆解分析做引子切入,但是不要只说自己公司的产品和案例,或者把公司的汇报PPT作为分享内容,要一切从听众诉求出发,知道听众想听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说什么,很多产品经理分享喜欢说自己公司的产品,但是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听众想听的。
(2)学习混沌大学的演讲风格,一次分享中包含3-10个金句,做成海报体,方便听众分享朋友圈。
(3)给听众干货,干货有几种,工作/创新方法论,新鲜(内部)数据分析,事件/产品的全新解读,问题-思考-创新模型等。单纯的洞察不吸引人,要能提供逻辑严谨的推理才能吸引听众。
(4)最好可以提前知道自己是第几个演讲,前面的分享嘉宾说了什么,自己的演讲中是否可以引用前面讲师的观点。
(5)了解主办方意图,PPT中设置至少2次的主题呼应,为主办方捧场,罗胖每次演讲都夸深圳卫视和优酷,vivo,宝马等赞助品牌。
(6)PPT或演讲中要包含清晰的逻辑结构,但层级不要过多,不要做过于复杂的层次,现场观众可能迷失,多用名人名言,名人背书的力量是无穷的。
(7)可以自己使用手机录制预演,通过观看自己的演讲视频调整细节,也可以邀请身边善于演讲的朋友一起观看自己录制的演讲视频,共同发现问题,这事改掉演讲毛病最好的方式。
希望我的思考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