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印象
我出生在92年,大概是在2000左右的时候(具体哪一年记不得了)在我的家里见到了一些说着很好听的普通话的香港人。
那时候的我还在上小学,香港这个美丽而陌生的城市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繁华而美丽。看到家里来了香港人,当时是既激动又害羞。放学了都没好意思进门,我们家里又比较窄小,当时我就选择在院里和我们家的小狗呆在一起。当时也很好的安抚了小狗,不让它出声打扰到屋里的交谈。
记得当时他们和我的爸爸,妈妈和姐姐一起坐在家里。和老师进行家访一样的,对我们家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一一了解一番。那时还小,就记得一个胖胖的彭老师,还有一个是企业家胡老师,还有几个瘦一点老师。那会都记不住他们的名字……
当时我特别惊讶为什么我们家里会来香港人? 当时大脑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香港云彩教育与文化交流协会类似于一个慈善组织,专门自助云南高寒山区里的孩子们上学。而我的姐姐当时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当时姐姐的成绩在圭山中学是数一数二的。
我尤其记得带给我们的礼物当中有一份香港的明信片,当时看着这些明信片有一种“要是有一天有机会了,一定要去香港看看”的憧憬。(当时的憧憬让我有了走出去的一种信念)
我记忆中和香港云彩教育交流协会印象更深,接触更多是在我上了初中以后。当时我刚升上中学,姐姐的成绩非常优异也考上县城的高中,但是担心家里付不起学费和生活费,而且我也在在上学。姐姐怕家里负担太重,就主动的和村子里的一些年轻人去广东打工了。那时候农村进入沿海城市打工,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甚至后来我的那些小学同学,初中同学,有很多都选择出去外面打工,继续上学的反而很少。
尤其记得2008年刚中考完的那个暑假,刚好姐姐也在昆明。我就去昆明看姐姐去了,第一次去昆明很激动。但是去看望了云彩会的老师们之后反而情绪有点低落。
姐姐带我到云彩会的办公室,我见到了王靖老师和季老师,另外还有那个胖胖的彭老师。刚见到他们那会非常开心,可是当彭老师问我:“你来昆明看望了姐姐之后还有什么计划?”我说,我想打零工,挣点零花钱。
彭老师听完,马上劈头盖脸一顿说:
“你还小,应该好好念书。打工的事情,以后你要打一辈子呢。现在就不要操心这些事情啦,你最好还是回去吧。”
我当时听完彭老师的这些话,就委屈的掉眼泪。是啊,但凡家里有钱能够交学费我为什么还要出来呢?而且还有一个多月的假期,还可以挣一个月的钱,哪怕端盘子洗碗都可以的。
姐姐安慰我说,“彭老师也是为我好,他希望我们好好上学以后创造更多的价值,把时间用在对的地方。”当时我也不太懂,只是想着如果没有钱交学费,背后没有倚靠,连上学的大门都进不去,何来的未来呢?
后来在昆明的彝园农家菜里做了一个多月的服务生挣了800多块钱。也让我对社会有了一些认知,至少我明白如果你以后没有学历那就只能和餐馆里那些服务员一样,每天就嘻嘻哈哈的毫无目标和方向的渡过了。看着那些比我大一两岁的,或者同龄的年轻人,不禁感到惋惜。但是也为自己感到庆幸,因为至少我还有选择,我还可以回到学校。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热闹的举行着的时候,我也收到了石林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也幸亏去昆明打工攒了一点钱,也就刚刚好够交高中的学费。
可能因为从小就知道一点,想要的东西只能自己去获取。想要零花钱,就需要到地里挖野菜去卖,去镇上给卖米线的店里洗碗,帮邻居家干活……
从小我就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会给。而我,只有看看的份。
事后想想彭老师说的话,知道彭老师是好意,也知道老师为我好。只是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自己家里的情况自己最清楚。我上初中完全没有金钱压力是因为,当时的班主任特殊为我申请了特困补助,除了不用交学费,而且每个月还有生活费补助。
但是到了高中,我要到县城里上学,除了学费还有每个月的生活费。这些都是开支,这些都要自己想办法。有时候我能明白姐姐当时做出的选择,那是一种无奈。
我上初中一直有压力,因为姐姐太厉害了。老师们都知道姐姐,然后我就成了对比。我的学习成绩一般,能考上高中确实是运气成分多一些。
对云彩会的老师们,我当时是不太敢面对的,觉得自己成绩不好,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在高中的三年,我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但还是不想放弃上学的机会。
那时候的我会认为云彩会的老师们也好,资助我的叔叔阿姨们也好,都是来自遥远地方的一种问候。看着书信上的问候会很亲切,也很温暖。
二.2019年以后的反思
当我回忆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会觉得有点惭愧,因为感觉云彩会的老师们在我的描述里是很少的,甚至是在我人生关键的时候我都想不到要去找他们帮忙。我和老师们,特别是资助者的关系好像仅限于书信和那一年一次的简单问候。我接受着来自遥远的地方的善意,但不知道我应该为了什么而学习,努力。
记得2019年的时候和Frankie聊天就会感觉到在云彩会的学生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少。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更好的帮助到农村的孩子?金钱其实只是一小部分,那么他们的精神层面呢,他们的状态和学习成长呢?Frankie也感觉到和学生们之间的沟通少了很多,也不了解他们具体在想些什么,也没有时间做一个深入的沟通。
这让我想起了我高中毕业那年,在车站偶遇了一个学姐。她也是云彩的学生之一,已经考上大学并且读了一年多了。幸亏当时我问了一下她,“我没有钱交学费,你知道哪里可以贷款吗?”她告诉我县教育局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得知这个消息的我立马跑到了教育局。就像快要溺死的人抓到了一根木头,再也不能撒手了。
但是可惜的是,这个学姐后来觉得上大学没有意思就退学回来了。最后嫁给了村里的人,生了两个孩子。
我还有一个高中同学,大学考上了本科去读了一年不到就自己退学回老家了。当时学的还是比较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好不容易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怎么又走回头路呢?后来一直在一家餐馆里洗碗,现在在老家带孩子,日子过得挺艰难的。
有时候不禁会想:“农村里的孩子上学的意义是什么?”特别是女孩子,父母那么辛苦的供你上大学,考上了竟然觉得没意思。
虽然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好像不值钱了,一抓一大把,但是对于农村来说上大学不论是从人数还是意识上来说都不多。大学也分很多种,专业院校出来的学生也很优秀。农村孩子缺的是什么?
就我自己而言,缺的是一种开阔的视野和一种从小就有榜样或者有大人的引导。无人引导与管教,特别是在教育上面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当然,学校的老师会引导,会苦口婆心的劝大家要努力!只是这种力量好像显得多么的微弱。
想到这里我要感谢初中的语文老师余老师,他当时和我说“你将来一定会上大学的,我就是上了大学之后回来教的书。你也可以的,你要努力。”他是第一个和我提及大学的老师,那时候的我们对大学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连能不能考上高中都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回想起来不免要感谢他。因为他预言了我的未来。
记得以前有一则新闻:说张桂梅校长对女生们要求太严格了。不准女孩子思想走歪,要求女生们刻苦努力上大学。更不要一位毕业生做全职妈妈捐赠的钱,说是辱没了女性的价值。很多不了解农村情况的人各种批评张校长,其实张校长这种做法自然有其道理。在父母没有更好的教育和引导的时候,唯有这样的老师方能让农村的女孩子不至于放弃掉学习。为农村能有这样的优秀女性点赞,因为不是哪个女性能扛得住那么大的压力还能坚持在农村培育这些女孩子。
好的,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吧。
下一篇将会写到我的大学生活,我又会和云彩会之间有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