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对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陌生,每年元宵节总有其精彩亮像的时侯。到现今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以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开始的直接踩跷,低跷到数米高的高跷;再从单踩跷发展到于其它民俗表演的相结合。从简单到形式复杂的多样化,到明末清初时期发展到高潮。
但是各种样式的高跷表演形式在全国即为难以见到,众然见到了,也是单一的高跷表演形式,很难集中欣赏到多种高跷表演形式。
顶桩就是肩扛铁制道具,上面固定小孩,随一定的音乐,边走边舞。全国有和其一样的演出形式很多,名称也不同。顶桩只是晋城泽州地区叫法,还有叫上桩,杠桩的。在山西也有叫背铁棍,背桩,背阁或托阁。河南叫托装或肘阁,全国的名称很多,叫法也多样。
顶桩和高跷接合,可谓一奇观,其可观性和风险性并存,全国很少,现发现下面几个。下图河南嵩县的高跷肘阁。
下图武汉高跷亭子,顶人多,国家级非遗项目。
高跷走兽,是高跷和动物造型的有机结合,将人与动物巧妙组合,精心装扮的表演,其可看性犹如神仙下凡。全国发现的有高跷竹马,或高跷跑马(图)。
湖北宜昌的高跷狮子(下图)。
高跷走兽抬人,是由两人表演的抬人高跷和动物造型的结合。山西稷山的高跷走兽是国家级非遗(下图)。
抬阁,又称“古楼”、“高台”,是用铁棍和木料制作一台古阁,阁上绑缚角色表演故事,由多名壮汉抬阁而行,故称“抬阁”。
高跷抬阁即是有两人抬一人,或者数人抬一人或多人抬多人的高跷表演,上面有不座人的,也有坐单人和多人数种,其可观性不言而语。下图为两人抬阁,河北高跷皇杠。
两人抬一人的有陕西西安鱼化寨宋周村保杠子老爷高跷(下图)。
多人抬一人的有甘肃泾川的抬芯子,四人抬一人(下图)。
河南沁阳的高抬火轿,它们是八人抬一人(下图)。
河南鹤壁耿市高跷抬阁,数人抬数人。
民俗研究者知道,天下高跷在山西,因它有多种高跷表演形式存在,不少还是国家级。
但山西高跷的精化在哪?它就在晋城,就在太行山上的泽州大地。它就是山河镇西凰头村的“高跷顶桩”故事表演。
高跷顶桩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是众多表演形式的合成,并以踩高跷的形式展现,从西黄头村“高跷顶桩”可以看出,数千年来高跷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结果。
它集合踩高跷,顶桩,抬阁,走兽于一体,全国罕见。
它有五支单人顶一人高桩。
它数百年隐藏深山,鲜有人知,近几年才成为市级非遗。
它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情节,用精铁和木杆打造出各种桩枝,栩栩如生。
它认你从中了解到上千年高跷发展,表演的精华所在。
它认你看罢表演,对其它相关高跷表演不屑一顾。
它认你为踩跷者担心,为座桩者忧心。
它有一支单人顶双人高桩:双桩。
它还有两人抬一人高跷:穿心国桩。
它还有两人抬一人的走兽高跷:大象桩,全国少有。
它还有四人抬四人能转动的高桩:转桩,并且还能像仿花车一样转动,这样的造型,这样的多人抬多人全国还没有发现。
在全国其它地方的高跷演出都是单项演出,表演形式相对单一:踩高跷不顶人,顶人不踩高跷,高跷抬人更加少。唯独西黄头“高跷顶桩”故事既要踩高跷表演,又要踩高跷顶人,或者抬人表演,这样的综合性高跷演出全国少有。
西黄头村“高跷顶桩”形成年代不祥,可能和西黄头村的先祖的祖籍地有关,大约有300多年历史。
2017年10月,西黄头“高跷顶桩”入选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