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午休,在公司茶水间跟同事聊天,看到报刊架上有本书,随手翻开看到一个故事,关于幸存者偏差,看完觉得甚是有趣。
然后上网查了有关这个概念的资料,发现这还是高考命题作文呢,然后想把它记录下来,分享一些自己的见解,搬好小板凳,小手背过去,那个有条理有逻辑的玉清小姐姐又要上线咯~
一 名词解释与故事相结合,简单了解幸存者偏差概念
幸存者偏差专业名词解释为幸存者偏倚(Survivorship bias):它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解释有点晦涩,我们来看故事了解一下~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授沃德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
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而沃德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
沃德坚持认为: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而在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
军方采用了沃德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它说明了统计分析中的“幸存者偏差”问题,那就是只看到了那些能够飞回来的飞机,而看不到那些被击落而没能飞回来的飞机。
所以,只是根据“幸存者”的数据作出的判断很有可能是不正确的。
在统计分析特别是经济统计分析中,如果经济样本在统计期间发生了变化而没有及时得到反映,就会影响到统计结果的正确性,也会影响到以此统计结果所制定政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现在大家是不是基本了解这个概念了?
没有?好的,板凳坐稳了,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 理论结合实际告诉你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自从发誓不做伸手党之后,我大脑就自动安装了搜索引擎,有不会的不懂的先去查嘛,现在互联网如此之便利,等到实在查不到再请教大牛,那时候对这个概念肯定会了解的很通透,你看你看,说着说着废话就来了~
我把相关这个概念的问题查了个底朝天,也看到了好多例子,这里我挑出来三个特别浅显易懂的给大家讲讲。
1 关于幸存者偏差,比如一部分自媒体之前渲染的说上学没用,很多老板都是小学学历,而实际情况是,这些能出人头地的“小学老板”是非常少见的,更多的还在底层打工呢。
但是这些底层打工的人不会跳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永远是那些被媒体过分渲染的“小学老板”,也因此会导致我们产生了上学没用这样的错误印象。
2 还有个很好笑的网络段子,也是在说幸存者偏差这件事,说记者跑到春运火车车厢里一个个的采访旅客:你好,请问你买到春运的车票了吗?
然后,得出结论:所有人都能买到春运车票。
此时手动给我添加一个摊手的表情包,记者大哥或者大姐啊,请问没买到票的朋友能坐在车厢听你采访么?
3 有媒体调查“喝葡萄酒的人长寿”,一般是调查了那些长寿的老人,发现其中很多饮用葡萄酒。但还有很多经常饮用葡萄酒但不长寿的人已经死了,媒体怎么调查他们?
俗语“死人不会说话”很好的解释了这种偏差的原因。
当我们分析问题所依赖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于“显著的信息”,较少利用“不显著的信息”甚至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出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
相信这三个例子已经可以让你们很清楚的了解了这个概念了吧,如果有,记得在文章末尾点个小心心告诉我哦。
三 为什么了解幸存者偏差概念对我们很重要
幸存者偏差实质上是一个思维陷阱,如果只是出现在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便罢了,但现实中,其实这种幸存者偏差明显更偏好于我们面临的重大人生选择以及工作决策。
这些情况,如果被幸存者偏差这个陷阱蒙蔽了,做出了错误的决策,那很有可能会抱憾终身,毕竟人生有时选择是大于努力的。
所以了解这个概念,会让我们在遇到重大决策前, 能够全面客观冷静的去分析各个可能,不会出现太大的失误,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真的很重要。
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里的小马过河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其中其实也有幸存者偏差,那些腿长个子高的动物都顺利过了河,所以他们会说这条河不深,可以走,但是那些腿短身材矮小曾因过河而丧命的动物又怎么会有发言权呢?
这是个很浅显的故事,道理也很明确,但在生活中我们却会听取并相信那些已经顺利过河的人说的话,忽略其他“沉默的信息”, 那么得出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会存在巨大的偏差。
这也恰证明了解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四 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
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重新推导问题,发现的可不只是冰山一角
我最近在微信读书上有看《逆思维心理学》这本书,按照我的理解,我认为逆向去思考可以避免幸存者偏差出现。
细想一下,出现幸存者偏差,不过是以偏概全,忽视了别的信息,正如我们想一个问题时,陷进死胡同就会放弃,却很少会去反过来想想,再推导。
逆向思考就可以打开我们的新视野,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了解到别人忽略掉的问题。
比如书里提到一个关于摄影运用到的逆思维,当然也会提到幸存者偏差,不能偏离主题嘛对不~
我们知道很多摄影者在拍集体照时总是先数“3、2、1”,可是尽管我们都尽量睁大了眼睛,但总会有些人在数到1的时候坚持不住眨了眼。
最后出来的照片就会有闭眼的情况,我曾经有拍过闭眼的合照,不管何时看到,都是心塞塞呀~
但是,我们也知道总会有那么一小搓神奇的人,他们可以坚持比我们大多数人长的时间不用眨眼,那他们在拍照时不闭眼更是小case了,这个其实因人而异的,而且他们是少数,并非多数,不具代表性,那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呢?
后来有个人出了个主意,大家将信将疑,甚至还觉得有点怪异,可是照片拍出来以后一看,果然一个闭眼的都没有,先停一下,别往下刷,你试试你能想出好主意吗?
没想出来对吧?好滴,我们来回顾一下正常的思考路径:
“使大家在按下快门前不眨眼”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我们先按正常思路想是不是会局限在如何睁大眼睛以保证拍的那刻眼睛没有闭上,这时估计可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奇葩的撑住眼皮的方法了,但是都不科学。
因为人的眼睛睁得久了就是需要通过眨眼来补充水分,这是所谓的天性嘛,就像打呵欠、打喷嚏,你说你能控制么?而且撑眼皮行不通的,拍出来也不好看呀。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正面想就是:如何一直保持睁着眼睛;
从反面想那就是不长时间保持眼睛睁开,也就是闭上眼睛。
按照这个反面思路,答案就出来了:新办法是让大家都闭上眼睛,喊“3、2、1”后再一起睁眼。那么拍出来的照片大家就都是睁着眼睛的。
你说这个逆思维是不是用的很妙。它针对的无论是否有特异功能可以长时间不闭眼还是一帮普通人隔几秒钟就要闭下眼补充水分的人,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考虑的很全面,也是通过逆思维方式完美避开了幸存者偏差这个思维陷阱。
这样我们也就不会通过一小部分人可以长时间不闭眼而得出人长时间不闭眼是可以的这种错误结论,因为它没考虑到其他做不到的人呀,那些做不到的就属于“沉默的信息”。
好,以上呢为大家利用黄金思维圈法则介绍完了这个幸存者偏差概念,包括了这个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概念很重要,以及我们如何避免这个概念影响到我们,具体细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 用专业名词解释与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铁统计的故事相结合,让大家简单了解幸存者偏差概念;
第二步 用媒体渲染上学没用、记者车厢采访是否有买到票、喝葡萄酒的人长寿三个简单例子再深入告诉大家什么是幸存者偏差概念;
第三步 用大家熟悉的小马过河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了解幸存者偏差概念对我们很重要;
第四步 用拍照如何让大家都睁眼的例子教大家利用逆思维法在生活工作中避免幸存者偏差。
总结完毕。
也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有帮助的话请点亮那颗小红心告诉我哦,同时也真诚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下只言片语提出你的建议,帮助我写出更好的文章,谢谢大家,鞠躬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