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兮
01.
你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情诗吗?
据《正能量》(作者理查德∙怀斯曼)一书所说: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情诗,是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尼菲儿流域的考古研究中发现的,古诗是由一位女祭司写给其丈夫的,诗中描述了她对即将到来的新婚之夜的兴奋之情。
诗文如下:
亲爱的,
你是那么美,
令我深深着迷,
让我颤抖着站在你的面前。
......
到这个周末的时候,
我能问你借十块钱吗?
虽然有些好笑,但这首诗确实被镌刻在一块有四千多年历史的石碑上。
古人的世界我们不懂,可是古人的智慧却一直被我们沿用。有些话,委婉的表达总比直接说的好。
02.
除了借钱,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形下,我们倾向于选择委婉的表达方式。
比如:
1.最近您刚开始了新的业务模块,您一定很忙吧,还是让您先走吧。(你想要结束这场无趣的谈话)
2.好像现在的餐厅都是不允许抽烟的。(你的同伴点燃了一支烟,而你讨厌吸二手烟)。
3.马上快到午饭的时间了,你有没有去过楼下新开的咖啡厅呢?(想约对方吃饭,又怕被拒绝)
与直接说明意图相比,委婉的表达既能达到暗示的目的,又能保全双方的面子。
委婉的表达通常是一种有意识的暗示,但暗示的结果,并非只有“暗示成功”和“暗示失败”两种,还有一种“反暗示”现象的存在。
03.
所谓“反暗示”,就是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
我一个朋友,最近常常苦恼于上中学的儿子不爱学习,于是决定好好和儿子深谈一次,谈话内容是这样的:
“儿子,你今年14岁,不小了,我和你妈除了要赚钱养你,还得养活两边的老人,每个月咱家还有2万的房贷要还,你说我们多不容易呀,你要是能让爸妈少操些心就好了。”
朋友这番话的目的本来是想通过父母赚钱的艰辛激励儿子好好学习,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是一周后,儿子的反馈让他更加头疼:
“爸,上次听了你的那番话,我仔细琢磨了好几天,我觉得我还是退学吧,我学习成绩一般,智力水平也一般,肯定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所以也上不了重点大学,所以我还不如早点出来工作,多挣几年钱,一方面能养活我自己,另一方面也能帮着还房贷。”
后面的事情就不用我多说了,朋友的孩子依然不爱学习,以前只是不认真听课,现在是天天想着退学。
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当爹的选择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反暗示”现象产生。
生活本就残酷,没必要让孩子这么早就知道,长大之后自然能够体会。青春期的孩子,恰处于多重矛盾交叠的年纪,多和他们谈谈诗和远方,多让他们看看优秀的小说、诗歌和散文,他们会明白什么样的人生更好。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从小被告知“好好学习可以让生活更自由”的孩子,通常比那些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可以赚更多钱”的孩子,发展的要更好,也更幸福。
04.
若你天生就不会直截了当,倾向于通过各种暗示的方式进行表达,那一定要注意区分:“被暗示者”和“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
我公司有个新来的小鲜肉,性格有些内向,和女孩子相处的时候尤其显得腼腆,经常语无伦次。有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邀请财务部的一个小美女(他暗恋了很久)去看电影,姑娘本来只是故作矜持,说:“马上要年底了,还有好多账要做呢,就算了吧”。
坐在旁边的我都能感受到姑娘心里的喜悦(她也喜欢他很久了),可是小鲜肉木讷的反应让我顿时蒙圈了,他说:“哦,那好吧”。说完,有些失望的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特意探了探小鲜肉的底,他觉得财务部的小美女一点也不喜欢他。
所以,被暗示对象的领悟能力真的很重要哟。不怕领悟不到,就怕领悟错误。
闺蜜的老公是居家型的好男人,自从有了两个儿子之后,闺蜜希望他老公在事业上能够更进一步,于是便经常当着老公的面儿对小儿子说:”豆儿,妈妈跟你说,你是男孩子,男孩子一定要有担当,一定要敢闯,知道吗?”。平时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老公一点反应都没有,但前天晚上,她刚说完这些话,老公就摔门而出,后来才知道,因为一个小的失误,白天他刚被单位领导批评过。
所以,暗示之前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毕竟被看做“旁敲侧击”的暗示和被看做“含沙射影”的暗示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05.
有意识的暗示会产生“反暗示”,无意识的暗示更可怕
去年春节,回家看爷爷的时候,发觉爷爷消瘦的非常厉害。听奶奶说,爷爷最近胃总是不舒服,什么都不能吃,只能偶尔喝点挂面汤。刚好有个邻居过来看望,说:“哎,人上了年纪哪有不生病的,我看你这病和老赵的差不多,老赵刚开始难受的时候也是啥也不想吃,和你现在差不多,你也想开些。”
我不知道邻居说的这个老赵是谁,但我知道她这番看似感同身受的安慰对爷爷形成了非常不好的心理暗示。后来我发现不止一个邻居这样,基本上来探望的老头老太太安慰的方式都一样。
春节过后,听妈妈说,其实爷爷就是普通的胃溃疡,在市中心医院调理了一周后,基本完全康复,现在能吃能喝。
显然,当初爷爷的病症表现很大一部分是被好心的邻居们吓出来的。
安慰和疏解人真的是一个需要用心的技术活,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来的。
06.
若身边真的有朋友或亲戚需要我们安慰,如何保证不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呢?
曾听岳晓东老师分享过一个对汶川地震幸存者实施心理救援的案例,很受启发:
这名接受心理救援的女孩是阿坝中学的一名学生,汶川地震发生时,她正躺在宿舍的床上没睡,所以当房子出现晃动的时候,她第一时间冲出了宿舍楼。因为事发突然,当时并没有把衣服穿够,就跑了出来,后来就是连续几天的降雨,一直到地震救援队伍到来之后,女孩的衣服问题才得到解决。
在接受心理救援的时候,除了对地震本身的恐惧,女孩对于没有穿够衣服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感到羞耻万分,根本无法和人正常相处。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疏导这个女孩子?
通常情况下,出于关心和期望她早日振作起来,我们一般会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你应该敢于面对现实,应该更坚强些,加油。”
这段看似积极的鼓励,不仅不会对女孩子有所帮助,反而会使她的心情跌落低谷。
坚强常常意味着懦弱,只有懦弱的人才需要坚强。所以这段话很容易让女孩子形成“我很懦弱”的自我暗示。
一个懦弱的人,怎么可能承受的了赤裸着站在人前呢,这简直是奇耻大辱。这种鼓励的话听的越多,女孩子受到的伤害也越大。
岳晓东老师的做法是这样的,他充分挖掘了女孩子在地震中的种种优异表现,结合具体事件把她身上的闪光点予以充分展现。
比如:
非常有决断力(一看到房屋晃动,迅速逃生,而不是磨叽着穿好衣服才跑);
非常有韧性(地震后积极参与救援,不因为没穿够衣服就躲起来);
有组织能力,有爱心等;
通过岳老师的解释,女孩的荣誉感油然而生,她感觉自己是一个汶川地震中的英雄,没穿够衣服而导致的羞耻感自然也就淡化了。
其实无论对人还是对己,遇到事情的时候从另一个层面解读,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不幸也好,不幸中的万幸也罢,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