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我也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这是余华对爱情的理解,也是对现下大部分人的爱情观的生动描述——相信有真正的爱情,但不相信自己有。
这本书以亡魂的视角切入,展现了人死后7天经历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幸的故事,强拆火灾,车祸,跳楼,却在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好。死亡不是终点,余华把那个冰冷,甚至充满诅咒的死亡葬身之地,变成了充满温馨与爱的乌托邦。苦寻的父亲,其实早就去了那边,相逢时却对他说,你来得太早了,如何描述死亡,他写,你殓衣托在地上,看上去像婚纱;我感到自己像是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
第一天,描述荒诞的景象时,当写道“攀比骨灰盒、寿衣、妆容、墓地大小的去世权贵”与“无人送行、没有墓地的去世穷人”不同的火葬待遇时,就以一种特别的角度表达了人间“金钱至上”的丑陋,《第七天》没有像《许三观卖血记》一样将“嬉皮笑脸”的李血头拿出来刺激读者的神经,倒像是《活着》一样将有庆献血致死怪罪于权贵的“一手遮天下”,《第七天》表现“市长火葬”规模之大,铺张浪费,劳民伤财,以一种忽明忽暗的方式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不满。
后面的内容:死者的众多亲戚在拿封口费后息事宁人,乞丐拿走弥留之际的杨金彪的铁路制服,强制拆迁背后隐报伤亡人数的残酷无情,李月珍因举报医疗废物被“意外”撞死,城市结婚卖肾买楼没钱不能结婚的规矩……
有人说余华是“才尽”了,这本书不过是“热点新闻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本书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对荒诞现实尝试性的一次对抗,或者说,一个启蒙。荒诞的不是事件,而是折射出来的现实本身,这个故事是个很虚假的故事,但是却让人的感觉很现实,我想这就是余华的目的,虚假中却让人感到这就是生活中有的事情,这是讽刺,是抨击这个社会的乱象。
后面还有对爱情变质的思考,对亲情珍贵的赞颂,对死亡世界的想象 。
当看到(杨金彪患有癌症后杨飞和他挤在一张床上)杨金彪对杨飞说:“我不怕死,一点也不怕,我怕的是再也见不到你”时,我的心仿佛被揪着,眼睛一下就酸了。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人间真情,也看到了世俗功利,更多的感受是死亡后的世界似乎不再可怕,即使如此,活在当下,我们更要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