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思敏 2019.11.25
初探神奇的想象
神话故事之所以突出“神”的人物形象,在撰写中一般赋予神奇的想象?那什么为“神奇的想象”? 我以为都是人们意想不到的,大脑超前发挥的联想,以此突出神话中的“神”到底奇在哪里?比如说 《盘古开天地》中提到的“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 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为此我们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盘古怎么可能能头顶着天,脚踏着 地呢?人不可能有这么高呀?又比如在《普罗米修斯》中提到的“狠(hěn)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 的鹫(jiù)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 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在这你也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一旦啄食了肝脏 这些重要的奇观肯定就代表了生命结束了,怎么可能又活过来呢?”因此,我们不难发现,神话故事中 的“神”一般抖拥有异于常人的超能力,而这些超能力一般是为了后面成为英雄人物做了铺垫。然而这 些超凡的想象,都让人感到不可以思议的,我们称之为“神奇的想象”。
放飞神奇的想象
神话故事讲究英雄主义,而这些英雄主义都是通过一些磨难而突显出其巨大的人物形象的。那么 如何放飞神奇的想象才能突出神话的韵味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招:
第一招,巧用夸张。百度上对夸张手法的定义是这样的“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 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这样是抽象的学术性定义。 我把它翻译过来,我想大概是这样的“把你想象的事物放到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事物上,进行联 想,这样表达出来的效果就会特别神奇。”下面我用一个例子进行阐释吧。
句1:她红晕的脸蛋像两个大大的红苹果。
句2:她红晕的脸蛋像两个大大的脸盆,放在了脸上。
以上两句,哪一句才是夸张呢?不难发现,句2才是使用了夸张手法,属于神奇的想象;而句1 只是纯粹使用了比喻手法而已,只能属于一般的想象。
第二招,巧提支架。下面笔者以《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为例,梳理一 下构成神话故事的文章结构支架。
从以上梳理,我们可以得知,在创编故事时有一套特定模式可供大家参考,但不一定统一,有很多 的样式,只不过作为孩子们的一种参考而已。文章结构支架或许如下:
(开头)很久很久以前,……(经过)插入美好事件,然后将之打破,给“神”设置磨难,(结果) 换取了美好境界。
当然以上只是提供了“苹果核”而已,至于当中的美好事件,这些“果肉”就要靠自己去发挥想象 啦。据资料显示,神话故事的缘由都是由于在远古时代没有办法解释或解决某种现象,因而才把美好的 愿望寄托在故事身上,因而有了神话故事的存在。所以当我们编写神话故事时,也可以向这个方面去考虑。比如说:怎么才能去到月亮上?(《嫦娥奔月》);如何飞天遁地上山下海?(《哪吒》);天上到底住着什么人?他们会干些什么事?(《八仙过海》)等等。这些故事都反应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渴望和好奇的求知欲,因此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
第三招,巧设磨难。无论什么样的故事,只要是故事,都得有情节才能吸引别人。如果要用一条 坐标直线来表示情节,我认为曲折的直线才能更扣读者的心。神话故事也如此,“神”一样的英雄只有 经历磨难才能凸显出这个人物形象的鲜明。比如:《神农尝百草》中神农多次中毒,最后因尝断肠草 而逝世”;《夸父追日》中夸父追太阳感到又渴又累,找水喝都不容易;《羿射九日》中后羿要射太阳 要爬过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九十九个峡谷等等,这些磨难英雄人物背后的磨难都是 编者所创造出来了,后来口口相传才成了“传说”。因此要凸显出人物的个性,必然要给故事创造一些 磨难,磨难越多,就更加地表明人物英雄的种种不易。这也符合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更加符合 了神话的韵味。
以上的几招,纯粹是个人及同事王丽娇老师的实践所得。或许这三大妙招,从“核”到“肉”能
为孩子创编一个神话故事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仅此供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