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央行发布的一条新规定在第三方支付圈内引起不小震动,这条《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客户备付金,今后将统一交存由央行监管,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备付金究竟是什么鬼?为什么要交央行保管?存管后到底对我们普通用户有什么影响?
首先,先用人话解释一下,啥叫备付金。
所谓客户备付金,简单说,我们在网购时,支付的是货款,而在在收到货并且做出确认之前,它实际上是存放在支付机构的帐户上的,既不属于买东西的人,也不属于卖东西的人。这笔钱就叫“客户备付金”。举个栗子,我们在淘宝上下单后,会把钱先存在支付宝上,收到货确认后,这笔钱才会由支付宝上转到商家的帐户里。
交央行保管是几个意思?到底是管好还是不管好?
这首先要了解,之前的备付金是放在哪里的。一直以来,支付机构将客户的备付金以自身名义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分散存放,平均每家支付机构开立客户备付金账户13个,最多的开立客户备付金账户达70个。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超过4600亿元。
因为客户备付金的规模巨大、存放分散,这里面就存在一系列风险隐患:
1、挪用风险
虽然自2010年以来,央行不断完善支付市场制度规则,备付金的“诱惑”仍使得诸多机构“铤而走险”,挪用备付金作他用或者购买高风险的理财产品。2015年8月24日浙江易士成为首个因其涉嫌违规挪用备付金,而被取消《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案例。此后到2016年底,受到各种处罚的支付机构多达30多家,如广东益民、上海畅购等。
2、金融风险
支付机构通过在各商业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办理跨行资金清算,超范围经营,变相行使央行或清算组织的跨行清算职能,甚至有支付机构借此便利为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通道,也增加了金融风险跨系统传导的隐患。
3、管理风险
客户备付金的分散存放,不利于支付机构统筹资金管理,存在流动性风险。
近年来,随着非银行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备付金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由于客户备付金数量庞大,支付机构往往是“躺着也能赚钱”,拿着客户的利差,所以备付金无异于变相的揽储,已经成为悬在金融安全上的达摩克里斯之箭。因此,此次政策出台是从根源上纠正和防止支付机构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并引导支付机构回归业务本源。
政策是好政策,关键是执行正不正经。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支付机构对于此次《通知》出台作何反应,未来会不会出现向消费者转嫁收费。毕竟我们经历了太多次“政策是好政策,就是执行不正经”。
而这一点,却是不必要的担心。原因很简单,现在整个支付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也在不断侵入,如果谁敢收费,那消费者可以选择离开。同时,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治理力度的加强,备付金回归统一渠道管理是必然的结果。对于主要布局生态的大公司而言,新规所带来的冲击并不足以撼动目前抢占C端的主线战略,因此,看看几大公司连夜表态就能明白,支付宝和微信都好着呢,手机钱包的用户们就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