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写作时间 | 2016-01-21 |
---|
就业
就业呢,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无论你是大一大二也好,无论你是大三大四也好。无论你以后是否读研也好,你始终都是要就业的。关于就业呢,首先要谈的是择业。
理想状态下,择业问题对于大部分毕业生而言归根结底就三个:
-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 从事高薪的工作
- 去名企
说白了就是情怀、钱和逼格。(最理想状态下,大家希望能找到满足这三点的工作)我个人而言是倾向于第一点。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对于大学的专业呢,大家真的不必过分纠结。如果你不喜欢你自己的专业,真的没必要去坚持。有些人担心虽然专业不好,但大学期间也努力学习了,不想就这么丢掉。其实应该看开点。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了这么多知识,现在还能记住多少(尤其是高中知识)。那些知识学过了,就不算白学,它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它们应有的使命就够了。当然了,如果你喜欢自己的专业,那么就更好了,努力去学就行了,最忌讳的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很多研究生这一现象尤甚,读研期间学的技术方向很屌,所以找工作的时候也非要找这一方向的。其实这样并不好。我认识一个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但是人家就是要找前端的工作,最后拿到了BAT某家前端的special offer。务实很重要。
当然了,对于大学生而言对很多职业认识不清,甚至有很多职业都不知道。我有一些同学的打算就是找本专业相关工作,找不到就去找销售之类的工作,实在找不到工作去考个公务员,或者考个教师资格证当老师。其实单就计算机专业而言还是有很多职业方向的。最响当当的一个就是技术路线,俗称码农或程序员。同学们想到的首先是开发。开发又分为web开发,移动端开发或者前端,后台的开发等等。这个技术选型要早点确定,指望着在快找工作了再去确定,确实有些晚。开发路线这里我就不过多表述了。基本大家都了解。
除此之外关于技术路线还有两类:测试和运维。很多人都喜欢开发看不上测试,其实没必要这样。如果你的目标是去大公司工作,那么去大公司面试测试可能比面试开发通过率更高。不过很多人还是很有情怀的,宁折不弯。比如我一个学长当年在找工作的时候面的阿里的开发,最后阿里给了测试的offer。最后他就给拒了,然后在一个小公司做了个开发。当然我不是说人家选择就是错的了,很多时候不同人的价值观不同,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路线是最重要的。PS:女生找个测试的工作不错。再说运维这个工作,其实任务量也很繁重的。基本上你要熟悉Linux系统的使用和管理,shell和python脚本的编写,各类软件运行环境的搭建和部署,数据库也要了解。此外对硬件方面还有要求,比如对于网络系统结构(比如网络的拓扑结构)要有深刻理解,精通各种那个组网。对网线呀,交换机呀,路由器呀、硬盘呀这些设备要熟悉。感觉考个CCNA的证书比较贴合(个人之见)。我到大四了,才发现我们专业(网络工程)就教学内容而言更倾向于培养运维人才(实属大学教育的悲哀)。。其他的技术岗位,比如算法相关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更适合研究生来搞。
除了技术路线外,互联网公司还有两大类岗位需求:产品和运营。以我个人对这两种岗位粗略的认识:产品岗主要是给产品构思功能(然后给开发提需求),不停地优化产品细节,增强用户体验。运营岗主要是利用各种手段增加用户数,比如策划线上活动,还包括线下的推广,比如地推。一般线下的运营人才都有强大的沟通谈判技巧。【不知道我对这两个岗位的认识对不对】总体来说,很多在校生对这两个岗位都是不熟悉的。运营岗可能和大家熟知的营销、策划甚至销售都有点关系,但是产品岗则是在大学里几乎找不到一个对应专业的。正是因为这样,造成了很多在校生对产品岗了解不多,甚至闻所未闻。但也正是由于没有对应专业,所以几乎大学里任何专业的学生只要肯花时间学习都能成为一个产品人。从别人那里安利了两本产品人的书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结网》。另外我要推荐一个电台节目——“IT公论”。这个我自己真的有在听,前面两本书其实没有读过。我个人是程序员,IT公论也是被一个程序员推荐的。里面有些内容技术性很强,非码农可能不一定能懂,但是更多的内容我感觉更适合产品岗的同学们来收听。
总结一下就是:程序猿、运营喵和产品汪。
好了,择业问题,告一段落。在确定了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之后,然后就要早做学习规划,努力了学习了。具体怎么学的,千人千面,不能照搬照抄,这里也不做过多讨论。然后就到了招聘季,或临近招聘季。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判断力和勇气。比如当时我们学校,是辅导员鼓励大家去网申腾讯暑期实习的。后来我通过了。我有一个技术也很不错的同学,和我技术选型也十分类似。C/C++,Linux,学了环境编程,网络编程之类的,计算机专业基础扎实(学霸),这些技能点是很对鹅厂胃口的。当然我在面试之前也是不知道到底对不对胃口的。。而我这个同学直接连网申都没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觉得面腾讯太难了,很难通过(这可能是小学校学生的通病,不自信,我们学校确实很少很少BAT。)。我就觉得很可惜。所以选择常常是很需要勇气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在南昌读书,面试通常要去武汉。我有其他同学也通过了腾讯笔试,但是通知了去武汉面试以后,就打退堂鼓了。当然如果我们也是武汉本地院校的话,这些同学可能也会去试着面一次的,但是由于在外地,一下子就觉得如果面试失败那么成本就高了。这个成本包括经济上的(火车,住宿之类),也包括心理上的。比如可能有人议论“哎呀,这个人还跑那么远去武汉面试,最后还是不过。这人太盲目自信了”。很多年轻人做事总是需要有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才去做,这是一定一定一定要改正的,年轻人其实什么都没有,但是有的最多的就是时间,去尝试一下,即使失败了,也就浪费一点时间而已,并且即使失败也能增长经验,并且不要怕丢人。所以年轻人做事、做选择一定要有勇气。不要把自己的懦弱美其名曰:“有自知之明”。有时候“自知之明”不一定就是好事。面试很多时候也是看运气和缘分的,可能碰巧面试官的问的都是你知道的,或者你很对面试官胃口,这都有可能。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降低自己的就业标准。有的同学面腾讯挂了,但是面百度就过了。这都是有可能的。
行业
2015年你问我什么概念最火,我会说:“互联网+”。如果你再让我说具体一点,我会说:O2O和互联网金融。如果你是在2014年底问我这句话的话,我可能回答的是O2O和互联网在线教育。当然这些都只是我自己的观点,局限于我个人的认知水平,所以不一定客观。当线下的各种服务开始互联网化的时候就是O2O。当金融行业开始互联网+以后就是互联网金融。
2015年百度狂砸250亿美金去做百度糯米,发展O2O。不得不说是一步险棋,此后股价很快就下跌了,因为美国人不懂中国国情,不相信中国的O2O故事。所以最近传出百度有意将部分业务转向国内A股上市。2015年滴滴和快的合并,因为做O2O太烧钱了。两家一合并迅速成为垄断地位。但是好景不长,很快Uber杀入中国市场。呵呵。2015国庆节刚过,美团和大众点评成功牵手。此前两者在国内同行业中就是第一第二的位置,彼时也传出了一个段子。这样说道,百度在发力百度糯米之后,励志在年底成为国内的第二,然后再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之后,促使百度糯米提前实现了目标。呵呵。。
互联网金融是不得不提的话题。最近一两年,尤其是2015年,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逐步放宽,原来将互联网企业(甚至所有民营企业)都拒之门外的领域开始松懈。2015年1月,央行开始下发通知,让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公司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此前个人征信的业务可以一直由央行把守着,这次权力的下放无疑是看中了互联网企业拥有的庞大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对评估公民信用提供更多元的参考维度。征信只是金融的一部分,金融还包括理财、信贷、证券、保险等等。
余额宝是阿里最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2015年,芝麻信用,蚂蚁花呗开始发力。花呗类似于信用卡,即先消费后付款。花呗的使用在2015年双十一期间极大的简化了支付流程,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因为正常的一次在线交易过程,最终都要调用银行侧的接口来完成实际的转账行为(消费者扣款,商家收款),个人认为这是系统性能的一大瓶颈,阿里再厉害,也不可能去优化银行侧的接口,它只能优化自己。花呗的使用,用户可以不立即付款,而是下个月再通过花呗还款。这样就把集中式的银行交易行为化为分散式,极大提高了性能。此外据说阿里还上线了扶老人险,这应该是其在互联网保险领域的一次试水。 腾讯自然也不怠慢,理财通是腾讯旗下剑指余额宝(其实更倾向于招财宝)的一款产品,2015年也搞得风生水起。另外微众银行也开创了互联网银行的先河。另外,谈到金融,交易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以前在线支付一直是腾讯的短板,但是近几年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潮迭起,微信支付依托微信迅速崛起,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当然这些在2015年都不是新闻,在这一年要着重一提的是,红包。包括微信红包和手Q红包。从除夕夜开始,红包在这一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红包几乎成了每个节日必不可少的例行项目。除此之外,各种聚会也少不了红包助兴。我经常这样说:“阿里巴巴在中国硬生生的造出了一个新的节日——购物节,而腾讯则把所有传统节日都变成了自己的节日。”什么是改变人民的生活习惯,我认为这些就是,这大概就是互联网行业的魅力所在。
说到这,不得不把支付宝和微信再拿出来对比一下。最早两个产品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可是微信自从做起了支付,就无形中在和支付宝竞争。2015年,支付宝数度改版越来越社交化,也越来越像微信。前段时间支付宝又斥巨资(2.8亿左右)成为春晚红包的官方合作伙伴。一个是社交工具做支付,另一个是支付工具做社交。个人认为前者比后者有更多的合理性。比如我们可以在微信群聊的时候,时不时的发个红包助兴。但是在支付宝里和你有支付关系的人之间发红包,很多时候是不合理的。比如那个人可能是某个商户老板,某个淘宝卖家等等。当然支付宝也在做朋友系统,不过我只能说朋友之间要转账就直接转账好了,干嘛在支付宝里发个红包呢?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
2015年以前,如果你问我P2P是什么?我首先联想到的肯定是:电驴、BT种子已经各种小电影。但在2015年P2P我知道了新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额信贷交易。P2P行业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中一块很大的蛋糕,在这一年的发展更是风生水起,除了各类P2P公司外,各种分期和众筹也是类似。不过这一年,值得深思的是,P2P公司在发展的同时也是乱象丛生。一年成立了三千多家。死掉了一千多家,各种欺诈,跑路事件层出不穷。该行业未来还需更多监管。总体来说在2015年P2P是毁誉参半了。
不管是O2O,还是互联网金融我们都能看到一个现象——“发展倒逼改革”。互联网打车行业里的专车、顺风车在以前被定义为黑车都不为过,私家车拉客,还不算黑车吗。除此之外,互联网打车还触犯了很多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的利益,他们叫嚷着这种打车服务使城市交通更加拥堵等等。然后国家开始一再监管,不过最后国家也开始出台政策使专车合法化,因为这已经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了,已经不能一棒子打死了(当然一棒子打死的东西也有很多,比如互联网彩票)。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来看,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触犯了很多银行的利益,前几年还有叫停余额宝的呼声。但是政府也不能一棒打死了,因为那样完全是逆潮流而动。于是政府开始出台政策一方面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另一方面开始为这一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从而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更大发展。
好了,扯淡结束。欢迎拍砖。我说的不一定对。我觉得很多东西就是需要拿出来讲,拿出来辩的。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定正确,但是在交流过程中思想、认知就能升华。所以我时常幻想在毕业以后,在深圳每个周末(或每个月)抽出一个下午时间,约出一两个或三五好友(陌生人也可以),找个快餐店或咖啡馆,去交流。除了程序员、除了互联网从业人员外,还可以是金融领域或其他行业从业者。“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风尘。”
后记 | 2017-09-24 |
---|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对行业的看法还是十分粗浅,从滴滴打车的成功中看到的不应该只是O2O,O2O的概念炒了很久了,早就不新鲜了,滴滴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搭上了O2O的末班车。我们应该从中看到的是共享经济。
此外从滴滴快的的合并,美团大众点评的合并中,看到O2O行业的重组和整合,除了意识到这些投资并购是资本的行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O2O行业的重新洗牌导致了后来移动支付入口的重新洗牌,为微信支付后来的线下业务撕开了口子。
当然,现在我在一年多以后说这些,有点马后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