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前面有一个故事,就是孟子见到魏惠王后,惠王问了有以利国的东西吗?孟子却回何必言利,仁义而已。 另外还有一则故事,就是当初孟子师子思之时,孟子问道牧民何先,子思却说,先利之。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故事,却在儒家的思想里是统一的。因为利者,义之和也。司马光说 “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 这两则故事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玄机。
前三三六年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