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理性和感性、意识与潜意识
有一个叫明明的同学,他知道的很多:
明明知道不能总玩手机,明明知道睡觉前不能吃东西,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明明知道有些朋友不可交,明明知道教育孩子要有耐心,明明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
明明知道待人要热情,做事要认真,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行动,要努力,要坚持。。。
明明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就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就在于:道理打不过感觉,理性干不过任性,人是跟着感觉走。
人生光讲道理没用,而要有感觉。
感觉这东西,听上去很飘渺,但又无处不在。
有好的感觉:
看见美食就吞口水,看见帅哥美女就心跳,看见人多就好奇,看见大海就想拥抱,被人夸奖就高兴,收到礼物更开心。
有不好的感觉:
身体发胖很担心,工资太少很郁闷,环境嘈杂很心烦,被人嘲讽很不爽,要是不小心丢了某个贵重物品更是懊恼好几天。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无时无刻不身处在某种感觉之中,不同的是有些感觉很强烈,有些感觉未觉察,感觉,是活着的证据。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由人的感觉器官捕捉到外在信息发生变化时所发生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活动。
譬如紧张有可能会起鸡皮疙瘩,发抖,冒冷汗,开心嘴角会微翘,有人还会手舞足蹈,感觉的表现形式就是情绪,它是心理活动的外在体现。
情绪或感觉是最容易交流和被接收的信息,别说人跟人,人和很多动物之间,是高兴、愤怒、哀伤还是恐惧,彼此是能感受到。
感觉器官分外部感官和内部感官,外部感官容易理解包括眼、耳、鼻、口、皮肤,而内部感官相对比较复杂。
目前人类科学对人的大脑或意识感觉是如何产生尚未透彻,我只能以个人浅薄理解谈看法:
是不是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自带感觉器(不能称之为官)?
因为无论是我们身体的哪一部分(至少绝大部分)遭受损伤时都会产生疼痛感(除毛发或指甲)。
还有控制人的平衡感、节奏感、运动感、兴奋感、生物钟等等,至少应该都是某个或几个感觉器在起作用,当然,这些跟人的脑垂体、杏仁体、海马体、松果体等等有没有什么直接或间接关系,我不得而知。
但这不重要,我们不是在做学术研究,了解个大概意思即可。
我们可以把这些感觉器理解为遍布全身的感应器,譬如铃铛,一旦身体的某个地方风吹草动,铃铛就会响。
铃铛一响: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大脑才会做出相应的反馈。
但同时,有些感觉迫于紧急或强烈,并不会事事禀报请示,将在外君令有所受有所不受,感觉器就会直接作出快速反应,大不了时候写份事后总结报告等大脑处理或挨批。
譬如你的手突然碰到了一杯开水马上又躲开,这是本能的应急反应,就不需要大脑批准。
用风铃来形容人的感觉可能还不太准确,相同之处是:
1、有风吹,铃铛就响;
2、风一停,铃铛不会马上停,还会响一段时间。
不同之处在于:
风不停,铃铛继续响,
但是风速如果没变化,身体的铃铛就会逐渐慢下来,甚至会完全停止。
第一种现象叫感觉后象
譬如你晚上走在黑暗的地方突然冒出一个人,吓你一跳,结果发现是熟人,按道理危险解除,但是你刚刚紧张的情绪并不会立即缓解,过一阵子才缓过神。
第二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譬如你从户外走进一个光线比较暗的室内,刚开始一下子不太适应,但是没过多久就适应了,你想到了哪个词?
对,久蹲茅厕不闻其臭。
如果你小时候是从农村出来的,或者至少是70后,那你对这个词可能感同身受;如果你是80,90后或者从小在城市呆着,这个词可能就没什么感觉。
2
感觉从何而来
说起感觉,男人遇见性感的女人总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女人一走进百货商店就忍不住多逛逛,这是相通的。
而有些事情,这个人很有感觉,那个人却无动于衷,有人就喜欢吃肉,而有的人对肉就没什么感觉,甚至一提肉就反感,这是为何?
还有,同样一件事,有人反应速度快,有人反应迟钝,有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记得住,而有的人三天背一个单词还是会忘记?
感性和理性
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感性,一个理性,表面看,有时候是感性占了上风,有时是理性克制了冲动,譬如有的人自控能力强,而有的人动不动就大发雷霆。
但实际上,无论是什么人,什么时候,理性从来就打不过感性,在感性面前,理性不堪一击。
这要从意识和潜意识说起。
意识就是理性意识,而感性意识来自于潜意识,也就是说,人的所有感觉,其实并不是由意识思维所掌控,而是来源于潜意识。
你可以理解为由潜意识主宰的行为是不经过大脑的,但凡不经过大脑的事情,都比较容易。
意识考虑的是一件事的是非对错得失,而潜意识才不管那么多,它只负责爽和不爽,爽就去干,不爽就不干。
理性为什么打不过感性?或者说潜意识为什么这么强大?
因为潜意识的能量比意识的能量大,如果站在意识层面来理解就是,你听了一个道理觉得是对的,但不深刻,而潜意识就是因为你没按这个道理导致你吃了很多苦头,刻骨铭心,哪个更有用?
意识就是有道理,很有道理,再有道理,而潜意识就是痛苦、还痛苦,更痛苦,哪个更强大?那如果意识是和潜意识对着干的呢?
所谓的更理性,是因为没按这个道理吃的苦头多或者按了这个道理一直尝到了甜头,感性和理性趋于一致,人们误以为理性而已。
潜意识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感觉和情绪的叠加,像个刻录机不断的刻在我们深层次的记忆,它所需要占用的内存空间大,属于身体记忆,大脑太忙了,更关注当下的问题,以至于大脑常常扫描不到,误以为不存在。
潜意识刻录机是受刻录时间越长,注入的情绪能量越大、就越容易进入潜意识。它包括:
基因潜意识
基因潜意识是人作为一个物种,千万年进化过程中,通过血淋淋的教训刻录在我们的基因图谱中。但凡人性底层的需求、感觉均来自基因潜意识,譬如怕死、怕黑,怕烦,怕吵,自私、懒、贪、装、等等。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人作为一个集体或社会成员,会受到这个集体文化的影响,耳濡目染的受其影响,譬如中国人受千年儒家思想影响,所形成的忠、孝、仁、义,当基因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不符,就看这个人集体潜意识灌输的强不强。
如果平时没有受到什么集体潜意识灌输,这个人就更彰显人性的一面,如果集体潜意识灌输的强,那么就会更多的考虑集体层面,包括出现舍身为人,保家卫国这种大义凛然。
童年潜意识
西方心理学普遍把一个人的潜意识很大程度是受儿童时期的影响巨大,或者说一个人的性格基本是由零到三岁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说教育不准确)有关,这非常好理解,因为站在科学角度是不可能人有前世今生或性格与身俱来这种说法,有也只是人性。
那么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在孩童时期它的潜意识是空白的,如同一张白纸更好画。知识或意识好改,潜意识一旦形成难纠正,它包括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等等,这里就不展开讲。有兴趣多关注胡小师个人公众号,那里杂,什么都讲。
场景潜意识
场景潜意识是将童年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区分开,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很多思考习惯和行为模式是受周围场景影响,这个场景大到社会环境小至具体的场景,在场景的影响下,他的个人意识是非常被动和不占优势的,甚至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理由或不需要理由。
广东台曾经有一个节目,在一个面馆一个桌子由四个工作人员搬顾客,这时候来了一个真实顾客也坐下,这四个假扮的顾客在吃面前全部先举起手比划一个动作,结果发现大部分进来的人都会跟着做,这就是环境潜意识的影响,根本没什么对错和道理。
因此,不要因为自己的不理性冲动而自责,跟你的过往经历、痛苦指数、满足指数有关,是最真实的你。
我们既不能改变基因潜意识,大部分人也无法影响集体潜意识,童年潜意识也已经形成,你也责怪不了你父母,再说他们之前也不懂,而在一个大的场景潜意识影响下,我们往往能做的也并不多,我们只能通过身边的小事,培养自己的潜意识,而不只是简单意识或认知,也就是如何找感觉。
3
活出生命感觉
一个人,无论有什么样的追求,目标,梦想,其本质就是为了追求更幸福的生活,简称幸福感,幸福感是好感觉,不幸福是坏感觉。
换言之,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好感觉,逃离坏感觉。
从结果论,人们想最终获得好感觉,远离坏感觉,从过程论,人们希望好的感觉来的更快、时间更久、更强烈,坏的感觉尽快远离,时间更短。
感觉即是前提,也是最终结果,外在条件既是诱因,也是满足条件,因即是果。
那究竟哪些感觉是好感觉?人的幸福感由哪些组成?
或者说站在当下的一个时空维度,人们普遍性的对于幸福感的理解,或对于好感觉的需求和外部条件是哪些?
答案其实很简单,把前面四项潜意识所达成的共识叠加即可:
幸福生活的四个维度。
安全感
对于现代社会,饿死人是不存在的,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安全感,工作稳不稳定,挣钱够不够花,吃的食物放不放心、晚上睡觉有没有锁门,对象有没有外遇,孩子一个人出门有没有危险,这些都属于安全感。
安全感分为两个维度,一个叫安全边界,一个叫确定性满足。
一个月多少钱才够花这是边界,你不能靠我太近这有边界;
你12点回家可以,整晚不回家这是边界;
我一个月挣的少没关系,但说好多少是多少这是确定性;
你说好12点回家,结果没回家这是不确定性;
这次旅行本来说好的往返双飞五星级,你现在提供的是快捷,这是不确定性。
安全感是人性最底层的需求和感觉。
存在感
存在感是近些年流行的名词,你刷个朋友圈发个抖音,都是寻求存在感。人们现在对这个名词普遍有误解,其实存在感也源自于人性底层结构。
存在感有两个维度,一是被别人看见,二是寻求别人认同,即认同感。
从哲学角度人是无法感知自己存在,你所感知的自己都只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话题太深这里不展开。浅显一点就是人是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来获取存在感,证明自己的存在。
一个人被忽视的滋味可不好受,小孩总喜欢尖叫,即便大人们责骂他也会觉得爽,因为满足了他的存在感,反正你又不会真的打,他清楚的很。
认同感更好理解,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希望获得周围人或更多人的关注、认同、表扬、称赞,就像这个图文帖,当我精心的写完推送完,看的人不多,没人点赞,难免会有些失落。
价值感
价值感是认同感的升级版,再往上可以理解为成就感。很多人都向往一种生活,就是啥工作都不要做,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享受生活。
这种生活的确令人向往,但你要是真的过上这种生活,未必你就幸福,因为你感受不到价值感。
事实上,一个人,无论在工作、生活、夫妻关系,还是和孩子互动,人们总是需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寻求价值感,工作有工作价值,生活有生活价值,一个人一旦失去价值感,活的会很痛苦。
价值感的体现就是物质报酬或精神报酬,金钱、名誉、地位还是点赞、奖牌、大红花,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感。
外在富有,精神满足是一个人价值感的最好体现。
使命感
如果说安全感、存在感、价值感是为自己而活,那么使命感就不只是为自己。一个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是做妈妈的使命感,很多人不顾自己利益甚至是生命为某一群体或某件事付出,这是使命感。
使命感对于一个人的驱动力无疑是巨大的,同时它所遭受的挫折或困难也远比前三种感觉要多的多,因为它本身就可能与前三者存在一定的矛盾。
我们经常强调面对一份工作、一份职业要有使命感,但使命感这个东西,真不是说有就有,除非你的集体潜意识输入很强,但是,一个人一旦有了使命感,完成了使命感,他所获得的幸福指数远远要比前三者大的多。
而同时,这种幸福感的满足就不是那些没有使命感的人所能理解或体会。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使命感就一定比安全感、存在感要高级。
这四个维度没有高低之别,同时也不是独立存在。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这四种感觉的满足或缺失,区别只在于对不同感觉的认知和体会。
无论你是从哪个维度出发,
只要让自己活的幸福那就是最好的感觉!
人活着就是一种感觉,请活出自我生命的感觉!
这一节,我们主要讲生命和感觉的价值观,下一节我们将阐述具体的方法论,并分别从以上四个维度来讨论如何找感觉?让感觉跟着自己走?如何活的更有感觉!
同时,针对今天所讲的“感觉“,有哪些语句或故事让你有感觉,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让更多人受启发,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也别忘了推送给你身边的朋友,让大家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