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我在高一寒假期间接触的,收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李野默先生演播的,李先生浑厚的嗓音仿佛又把我带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与浪漫情调的,广阔而荒凉的黄土高原,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谁午觉之前,把手机放在枕边,静静地享受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我不知道这部长篇巨著真正带给了我什么,只知道,我已将深深沉浸在其中,跟着孙少平,少安,晓霞,润叶,一起哭,一起笑。每次在食堂吃饭,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一下,我吃的应该是属于甲菜,乙菜,还是丙菜。每次一说到煤矿,我都会想到少安自这里读过的难忘的时光。甚至一说到老鼠药,我就会想到王满银,这个办了好多坏事却让人恨不起来的人。黄土高原上的这群善良,淳朴,坚韧的人们啊,你们如黄土样渺小,也如高原般伟大。你嫩让我懂得了生活是残酷的,也是美好的,我们要对生活抱有永不衰竭的热情,永远朝气蓬勃的迈步在人生旅途上。
关于这部人生的大书,我想结合路遥先生自己的一部自传性质的《早晨从正午开始》,来做一个总结。
思想斗争
创作这部巨著之前。路遥先生是做了相当大的思想斗争的。首先82年的《人生》已经带给路遥很多的荣誉,也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就像路遥自己说的,他完全可以像某些作家一样,乘势写一些力所能及的作品,以巩固自己的知名度。但是,路遥内心却是“执迷不悟”的,少年时的梦想一直在指引着他。第二,现实主义长篇,尤其是百万巨著,要求作家必须对当时的现实有充分的了解,有足够的魄力,想象力与洞察力,既能汪洋恣肆,又能细针密线,路遥当时应该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的。第三,我认为这是他最矛盾的地方,由于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不少读者,特别是一些青年读者,纷纷给他写信,指点作品,解答疑问,而如果要写百万字的作品的话,无疑要‘隐身’多年,知情的知道他在创作,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膨胀了,不愿意理会这些无名之辈了。所有的这些矛盾,在一次神圣的沙漠誓师后,都烟消云散。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路遥
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
对于一部长篇,怎么构思,人物怎么登场,情节怎么设计才合理,模板用不用,开头怎么写,这些都是所要面临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路遥的导师柳青以及托尔斯泰给了他重要的启发。真正有功力的长篇不依赖于情节取胜。在长篇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应该尽早登场。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没有模板,所有的模板都产生在无样板之中。于是,时光在流逝,奔波在继续,鄂尔多斯草原上不哦了一位孤独的流浪者。为了写作与构思,积累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他浏览了近十年的报纸,亲身到煤矿,省委大院,大学,乡村,城镇,工矿企业中体验生活,为了写作,他经常熬夜,抽烟,喝咖啡。
路遥自己说过,作家是个并不潇洒的职业,它煞费人的心血,使人累得东倒西歪,甚至像个白痴。六年写完的作品,其实前三年全都在准备,一字未写。
孤独而艰苦的写作
是的,写作是孤独的,路遥自己一个人在狭窄的房间里创作,在煤矿写作第一部时,只有一只小老鼠与他为伴,它看着他写,他给它馒头吃,也许路遥走后再也没有人来喂这只可爱的小东西了。而伙食方面更不用说,每天千篇一律的馒头白菜,在写作第三部时,条件稍微改善,在一家由书记安排的宾馆里但是当时路遥的身体已经在每况愈下。但是路遥绝不会后悔。
这就是生活,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图报,不辜负他的厚度。
1988年五月完成,这就是一切!
五月的阳光已经有了热力,打的早已解冻,天空高远而碧蓝,空气中早已弥漫着青草和鲜花的气息。就这样,路遥先生带着疲倦的身体, 带着人生的悲壮,带着严肃的态度,完成了这部用自己汗水凝结成的乐章。此时的他就像一个囚徒,在漫长而无期的苦役中,刑满释放。
在很大意义上,这已经不是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你写平凡的世界,你也就是平凡世界中一员,而不是高人一等。 --路遥
就这样,路遥先生在完成自己童年梦想的同时,也用自己的高尚的道德修养,作家崇高的责任感,坚韧的毅力,超强的艺术塑造与构思能力,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