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到过两个人这样吵架:
“我说这样行不通!”
“我说可以”
“就是不行!”
“就是可以!”
……
听到这样的对话真让人抓狂——两个人没有任何论据,只在观点层面纠缠不休,仿佛在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死循环问题,有结果的可能性应该很小吧。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关于如何训练区分“事实”和“观点”的能力,也就是思考分析能力。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说说这个方法,掌握了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建立三观之前看清这个世界。
1.“事实”和“观点”是什么?
事实一词,汉语词典解释为事情的真实情况,也就是一种能被证明真假的陈述。
而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它是一种信念、看法、感觉,无法证明真假。
2.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意义
记得前几天,我母亲给我的一篇文章下了这样的一句评论:“你的这篇文章就像你的人一样虎头蛇尾。”
这么武断的评论也只有自己最亲爱的母亲大人才能够这么斩钉截铁地像陈述事实一样表达出来。
因为她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也最容易给孩子贴所谓“正确”的标签。
幸亏我现在已经基本具备区分观点和事实的能力,否则,我会给自己起个绰号——“虎头蛇尾”。
拿我自己调侃,也算是够豁达了吧。
所以,区分事实和观点的能力,就是一种能够批判性的思考分析事情的能力,经过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
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3.如何培养思辨思维?
参照美国幼教及中小学的做法,我们按照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上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3岁-7岁)
老师会列举各种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我们常听到父母给孩子做亲子阅读时,看到大灰狼会给孩子说:
“大灰狼是个大坏蛋,它爱吃小白兔。”
孩子就会认为大灰狼是坏人,包括动物园里的大灰狼。
其实这是一种观点,并不是事实。
美国老师还会通过一些特定的用词引导孩子来判断,比如,形容词大多是观点性的陈述,而数字、比例多数是事实。
第二阶段:小学的中高年级(8岁-12岁)
在这个阶段,老师开始从判断性思维向系统性思维转变,教孩子学习劝说性写作,也就是我们中国所说的议论文,我的观点是什么,说明原因和论据。
看来从小写议论文是对自己批判性思维训练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初中(13岁-15岁)
即便是事实陈述,也会夹杂观点和偏见。这个阶段的孩子就要从大量的所谓事实中挑选出观点。
具备这种能力的成年人也为数不多,但何等重要。
第四阶段:高中(16岁-18岁)
这个阶段的思辨能力要求会更高,要求孩子分析出伪装成事实的观点,作者可能的动机。
这样能让孩子明白真实的世界是真假难辨的,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比如,在美国大选时,老师会要求孩子分析总统候选人说的话,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方法一举两得,不但提高了孩子的思辨能力,还增加了孩子的政治敏感度。
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处处充斥着这样的真假难辨的信息。
一些网站上推的文,仔细分析就能看出,他的观点只为了赚取用户流量,真正有价值的事实没有多少,或虚张声势,或故弄玄虚。
结束语
现今社会,就像一道彩虹,看懂了五彩斑斓,看不懂云里雾里,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