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两周的时间看完了白波版的秦始皇,书并不晦涩难读,看起来也没那么累。原本我以为是作者对始皇生平的撰写,看完却是对战国末期秦国一统天下的脚步至二世亡国的历史走向都有了大致的了解。《秦始皇》并不只是秦始皇,而是秦帝国与秦始皇。
关于历史,从来都不是一面的。任何一颗璀璨的帝王之星,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也仅是沧海一粟。或耀眼或黯淡,千百年以后,千人千言,我们也只能根据诸多史书的记载,衡量再三,不断推测。
两千多年以后,关于那位一统华夏,结束春秋战国五百多年诸侯纷争、战祸连年的帝王,我们最多的印象是长城、兵马俑、阿房宫、焚书坑儒、残暴无情、大兴土木以及谜一样的身世和后宫。
多有功绩,却惨无人道。翻开《秦始皇》,我似乎逐渐看到了包裹在战马扬尘与雕栏玉砌中的千古一帝。
嬴政,这个名字似乎是为一统天下而生。如同他的曾祖父赢稷,天下!社稷!一生为大秦帝国的壮大与一扫六合而奋斗。
然而一出生,他却是在朝不虑夕的环境中惶惶然渡过童年的。
1.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日益壮大的秦帝国再次将战火蔓延至了韩国,拿下战略要地野王后,将韩国一分为二。韩国不甘就此沦陷,拉赵国下水。将十七座城邑献给赵王,只愿赵国与韩国一起抵御秦国。赵经历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收下十七座城邑,派兵出征。
战国名将廉颇出战秦国,两军于长平相遇。这场战役持续三年,老将廉颇坚守三年的“坚壁不战”,双方一度陷入一种僵持的平衡。长久的战争更加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赵国在负重前行。赵王终是没忍住对廉颇坚壁不战的不满,将廉颇召回,遣赵括接替其主将之位。
赵括一声令下,改变了“坚壁不战”的战略。当年七月,赵军全线出击,掉入秦军提前做好的口袋。在这场有史以来、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战役中,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超过一百万。四十万赵军,除极少数娃娃兵被放回赵国传话外,随着战神白起一声令下,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近一半的壮丁被永久的埋葬在了长平,举国上下,莫不悲恸。
长平之战后,战神白起并不打算放弃这个一举毁灭赵国的机会。他顾不上休整,稍作部署,便准备亲自率军直逼邯郸。持续三年的长平之战,无论是赵国,还是秦国,都已是伤亡惨重、消耗甚多。
而这场战役的胜利,更是让时任秦国相国的范雎深切感受到了自身地位受到威胁。如果再让白起获得 灭赵的荣誉,是否从此会大权旁落。于是范雎极力主张以政治的手段让赵国屈服。这种声音在秦国国内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毕竟耗时三年的大战,秦国消耗太多,眼前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即使战神白起极力争辩,昭襄王最终还是下下令停止进攻。而白起从赵人顽强的抵抗中,深深的明白,如果不趁这个对手遭遇惨败而斗志涣散之时一鼓作气将其彻底消灭,那日后便很难将其消灭了。故不满于秦王的命令而称病回家。
这一年,始皇帝政降临在了这座悲伤之城。母亲是赵姬,父,或曰赢异人,或曰吕不韦,不详,可谓千古之谜。
2.返回秦国成为太子
嬴政的童年便生存在秦国与赵国剑拔弩张的夹缝中,若非母族的庇护,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渡过的。承受着整个国家的仇恨与日渐紧张的两国关系,身边少有爱与关怀。
在长平之战一年后,秦国因赵国拒不交付曾允诺的六座城池而再次开战。然而这一次,却是与上次截然不同的结局。东方各国合纵抗秦,秦国围困邯郸两年,终被联军大败。
嬴政九岁那一年,统治秦国半个多世纪的昭襄王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嬴政的祖父安国君继任王位,嬴政成为太子之子。宿敌的离世,让赵国看到了和平的希望。赵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赵姬和嬴政,非常礼遇地护送他们回国。然而安国君已当了太久的太子,继位之时他也是疾病缠身的老人了,成为秦王仅三天,秦孝文王便匆匆辞世。
太子异人继位。从赵国出发之时,嬴政还是秦国太子之子,到达之时,他已是秦国的太子,未来的国君。
与此同时,吕不韦因为“奇货可居”的投资,成为了秦国最炙手可热的权臣。他急于证明自己并非只是一个精于投资的商人,更是一个颇具文韬武略的国之栋梁。灭东周,攻燕伐赵,同年攻取四十座城池,他用一次次漂亮的胜利证明自己无愧于相国之位。
3.异人驾崩,嬴政即位
秦庄襄王像他的父亲一样体弱多病,疾病缠身。公元前247年,嬴政十三岁,秦庄襄王病故,嬴政即位。十三岁的少年,永远的告别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扛起了一个崛起帝国的大一统时代,逐渐走向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