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谁是取经第一人
一、默默无闻的和尚
一提到西天取经,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唐三藏了。经过吴承恩老先生的精心“包装”,唐三藏就如同那些明星人物一样,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近几年,各种“西游”题材的小说、影视剧层出不穷,更使孙悟空、唐僧这些小说人物的大名远扬海外,俨然成了传奇故事的代言人了。
抛开小说不谈,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唐僧(其实应该叫玄奘)似乎就是前往西天(天竺)取经的第一人。但事实上,据史书记载,玄奘其实并不是第一个西行取经的和尚,更不是第一个前往天竺的中国人,晋宋时的法显、昙无竭(法勇)取经的事迹都比他早,按照中国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习惯,似乎不应把玄奘放到这样一个显赫的位置上,说到这里,吴承恩老爷子得偷着笑了,看来生花妙笔可以造人造势,威力无穷啊!
说几句闲话,文人笔墨的影响自古以来都是不容小觑的。想当年,神童出身的骆宾王大笔慷慨,“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骆宾王《讨武氏檄文》)此文一出,使得李敬业的影响力飙升,反武(则天)大军集结,更令女皇是唏嘘不已。文人能耐,可见一斑。所以,从古到今的政客们都要花大价钱去招几个“御用文人”,来造声势、拢人心。文人们的言辞论断往往也能对时局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公车上书”等事件。可以说,“口诛笔伐”这个词可以作为对“百无一用”的最好回击。
回到正题,那么究竟谁是取经第一人?
这个问题事实上不容易回答,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甚至在佛教未传入时,都可能有那么几个不为人知的冒险家翻山越岭或是漂洋过海到过达天竺,在与古印度人交流时顺便带回过几本经书。另外,汉魏时期来自天竺和西域诸国的译经师们都曾把经书带到了中国,要把他们算上,估计东汉明帝时就来到中国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译出《四十二章经》那两位)就可能是最早的了。
所以我们这里的“第一人”是有条件的:
1.必须是个中国人,这样才凸显了“取”的意义,而不是像译经师那样,那其实应该叫“带来”;
2.必须是一名僧人,僧人是诚意“取经”来“渡化众生”,意义非凡,冒险家和商人们则多是不经意或者以经济价值为目的的,他们带回经书可能叫“捎经”更合适些;
3.这个僧人须有古籍记载,这个没什么说的,没记载的我们从何而知啊?
这样算来,“取经第一人”不是玄奘,而是东晋时的法显。
法显,本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大约与鸠摩罗什同时代。
法显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三岁时就被父母送到了寺院当沙弥。有人想着法显的父母是不是太绝情了,把一个三岁小童送到寺庙里,也不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也不想想那些僧人是否会把小法显当学徒而刁难欺负?其实世上哪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在这个乱世年景里,贫苦大众有好日子过的没几家。原来法显家里三个哥哥都是年龄很小就夭折了,他出生以后,父母担心这个孩子也保不住,才忍痛割爱将他送到寺院里,希望在佛祖的庇佑下小儿子能顺利地成长。刚开始,法显的母亲还很不情愿,试着把儿子抱回家,但说来奇怪,回家没过两年法显就病得不行了,家人为这个孩子着想,只能放弃折腾,让小法显安心去做个沙弥。
法显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就劝法显还俗,说家里现在就剩你母亲孤零零一个人了,你应该回去尽孝道啊。但此时的法显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佛经和传播佛法的事业中了,他说:“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说自己的出家是怀着一颗“入道”的心,不愿意再入“尘俗”了。年纪轻轻的法显,对“道”的追求之心就已经非常强烈了。
过了几年,母亲去世,法显专门回去为母亲办了丧事,也算是全了为子之道。此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佛法中了。
法显其实一直是个行事“低调”的和尚,他的前半生都是默默无闻地度过的,并没有像释道安、鸠摩罗什那些名僧那样传道说法、满身光环。《祐录》和《高僧传》里仅记载了一件法显年轻时的小事。说有一次,法显与几十个同伴在田中割稻子(看来那时中国的和尚也已经开始干农活了),遇到一些盗贼来抢夺他们的粮食,其他的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个人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说:“君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此生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故相语耳。”抢东西,可以,但是做了坏事,可没有好报的。那些人一听这话,哪里还敢抢,结果是“贼弃谷而去”。看来法显虽然做人低调,做起事来,却是老练过人的。
直到年过花甲,这位默默无闻的和尚才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说“惊天动地”,是形容他那令人钦佩的精力和魄力,以及“西天取经”的创举。然而,从对后世的影响力而言却是如上边所说,法显这个名字依然是鲜为人知的。所以,可以说法显“默默无闻”了半生,在死后又变得“默默无闻”了,“低调”似乎就是他的命运,只是,在前往天竺的路上,他毕竟是无人能替代的经历者和开拓者。
究竟法显取经经历了什么,他的佛国之行又有何意义?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