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判断一部电影有多好的标准很简单:
就是当我从电影院出来,看着那张印有票价的电影票,那一刻的感受是什么。
这个感受可分为三层:
1值
2超值
3赚到了
看完战狼2,我又新加了一层:
4我欠它点什么。(看完若不做点什么,就觉得有愧。)
做点什么呢?
推荐给别人?
现在票房都45多亿了,已经是国产片的头把交椅了。
再看一遍?
那就有点傻了,没有好奇心的观赏总是很难还原初次体验。
那就写点什么吧,这算是我的一个交待,用以弥补那点亏欠之心。
这就如同看到好的表演,最后一定要鼓个掌,这是对演员的尊重。
哪怕,这个掌声,他们并没有听到。
这不是影评,也没专业分析,就是一个普通观众的一点体会而已。
2
真实到刚刚好。这是我直观的评价。
看电影的人其实很矛盾,一方面想要看到平时生活中看不到的情节与场面,另一方面又想要保留普通人的那份真实。真实与夸张的度,会很大程度上左右观众的评价。战狼2中,人性的真实让我觉得刚刚好。
就说主角冷锋吧。他是一名特种兵,一个像哪吒一样的特种兵(为何不能是孙悟空?)。但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情感会冲动的人。很多国产片里的军人形象,只是换了装的邱少云,长了个的董存瑞。
什么意思呢?火烧在身上说不疼;手举着炸弹说没事。
我当然相信那是真实的,可是这种展现方式把人神化,物化了。人的真实,体现在善恶并存的人性上,体现在坚强与懦弱的抗争上。丰富的,矛盾的才是人性。
3
我一度很喜欢看国外的影片,因为看完后,我无法像看国产片一样去说这个主角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喜欢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时的状态,这叫思考。
国外影片常常出现的情节:拯救世界的英雄是个脾气暴躁的家伙;救了飞机上全体乘客的人是个赌棍;小偷舍身取义,流氓为爱捐躯,这才是叫真实。
在辩论界有一个话题,无论何时,都是经典——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辩不清的话题,叫人性。
人性之难在于情感。
《论语·子路》篇记载,叶公向孔子炫耀自己管理社会的成就,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但孔子却不以为然,说“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圣人在面对亲人犯错时,尚有包庇之心,更何况普通大众。所以孔子才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怨“很多人都误解了)
这是人性。
用大义来做道德捆绑的电影人设,反倒会让人嗤之以鼻。
4
说回战狼2。冷锋冲动打死强拆流氓头目。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在那样的情景下该做的事。若镜头给冷锋的肩章一个特写,再给冷锋强忍怒火的表情一个特写,最后什么都没发生。
若真那样,我定会骂娘,撕碎电影票。
电影结尾处,跟雇佣兵头目单挑,最后反败为胜时,又一次考验导演对人性的还原度了。最后那一拳打不打下去?
我好怕又落回俗套:久久举起的拳头,在咬牙切齿的表情下,缓缓落下,口中狠狠的说“我会把你交给法律的!”然后坏蛋从绝望转为轻松,露出一副贱样,表情得瑟。
真若那样,我定会骂娘,撕碎电影票。
交你妹呀!这么可恶没人性挨千刀的把你打成猪头的人,你就交给法律?!
还好,吴京没有这么处理。
首先,那一拳坚定的打了下去,其次台词我喜欢——“那他妈是以前!”这句带脏字的狠话,叫真实。
有人会说,那军人不守纪律,凭个性行事,岂不乱套了,如何取信于民,如何背负国家的责任?
慢!
这一点,吴京想到了,也处理到恰到好处。
打流氓之前,用很多细节来说明流氓的可恶,是情绪和道德上的铺垫;决定打他之前,专门设计了一个把军帽拿下来的动作,意思为“这一刻,我只代表冷锋”,最后被部队开除,蹲大牢是为此事负责。如此一来,就平衡了个人与军人的两个角色的道德争议。
电影中当雇佣兵在华人工厂里血洗平民时,冷锋被困无助时,舰长愤怒的表情和船员们的眼泪再次让观众冲动,甚至希望他们再一次像冷锋一样冲动,可是没有。时间刚刚好,正好到了情绪至高点时,命令来了,舰长那一声怒吼,让一切愤怒得到了释放。
为什么没有设计舰长冲动?因为外交行为,军事行动,一人无法担责,这与冷锋的角色不同。
这种克制叫真实。
5
吴京尽可能还原了一个个真实复杂的人性,把情感积蓄与释放的节奏掌握的恰到好处,这是此类正剧很难拿捏的度,他做的刚刚好。此外,情节设计,场面的好莱坞风格,以及演员的演技,各种影评和媒体说的太多了,我就不去挤了。
好的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让电影中的人真的像个人。
他做到了。
人性的真实常常会让我们陷入烦恼,甚至麻烦,可也正是人性的复杂性,才让这个由人构成的世界每天都发生故事,每天都充满着未知。无论人性好与不好,我们需要看到那份真实。
说出这个,
我终于觉得不亏欠什么了,
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