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的种种似乎都是为了让我对于界线以及接纳的认知更加精细化。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实为难得,几乎每一个人都很难不在无意间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所以其实不理解才是常态。那是不是干脆不解释呢?这似乎是大多数人在无法被理解的情况下选择的做法。那又要如何捍卫自己的立场呢?这看似又是个不可调合的矛盾。近几日的境遇似乎都在要我充分体验被误解,一次又一次的境遇,让我看清,在很多情况下,任我用尽各种方式,都无法改变他人一定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曲解我的话一事实,深深的无力感让我想要放弃为自己发声。而接下来的境遇却又在迫使我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发声。但所有的境遇为我们带来的课题都远非表面事件,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则。拜这漫长又深刻的全面体验所赐,终于在今晨迎来了意识上的转变。
不理解是常态,当然,我们可以选择不发声。这个选择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只会出在这一选择是无奈之下的唯一选择。如果是一些必须也应该为自己发声的境遇,那就坚定得为自己发声吧,捍卫自身立场是自己的责任,发声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理解,而是为自己尽责。这里使用的是界线的力量。而当我们尽到捍卫自身的责任后,他人如何解读这一发声,取决于他人的视角与视野,是他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我们无从左右也无权干涉,捍卫自身的责任是我们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他人没有义务一定配合。这里使用的就是接纳与臣服的力量了。
界线与接纳的选择,并非是对某一事件或者某个人做出单一的选择。而是对同一事物同一人的不同时刻做出只适用于当下的选择。
冲突并非源自不理解,而是源自对于不理解的认知以及对待的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不理解,只会造成表达上的差异以及无效,冲突往往是由于对不理解的抗拒与不接受,以至于该说的不说,或者说了就强求他人必须接受或认可。而破解这一局面之法,永远是调伏自己内在的心,而非强行压制或者改变外在行为。说来说去,不过还是奎师那的那一句“我们需要放下的是业果,而非业行。”
理解他人的能力,取决于一个人能够扩展至多少种不同视角,以及能够多么灵活得进行切换或者融合。这是单一视角不可能做到的。而不断扩展自己的视角,并锻炼灵活切换或者融合的能力,是一个艰辛却有意思的长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