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9
生活如常和刻意取向
——小城散漫表达系列之“生活、刻意”
火山
生活所形成的轨道,有自己逐渐生成的路数,也有约定集成的行为共识。在这样的磨合当中,用一个常规的项目包装,于是人的角色就奠定。
我的角色是在学校系统抽象教育后,自己甘心被安排所致的。至于今天很多事情只能提倡而不能实行,这个和自己当时的选择不无关系。很多人毕业从教之后,都有前辈和师傅带着走一段;我没有,也可能从自己的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的路只能自己挑选。以前跟着很多人一起走,主要是看看和好奇为主。实际上,也保留现实的站位,不至于由于站错了队被完全排斥。
随着年岁的增大,我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隐约还存在,但是行为的平时弱势,已经让不少人以为我就是一个容易随波逐流的人。我一直受着科学批判思维的训练,很多时候审慎和审视同在。或者暂时的情绪上我不太稳定,但是情怀的依托和取向我是知道的。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在执行着一件特别的任务,只是这种任务是以家园还是国家为主,又或者是给人提供希望为主而已。当然,越来越多的事实发现,真正保留有自己独立性的人不多,毕竟长期以来形成的夺情和夺志习惯;特别是一直以来那种非此即彼的管理方式,已经让人陷入一种没有包容的心态。
口头上口号说得响亮,实际上执行的没有多少,况且就算我去执行了,反而成为一种出风头的标志。提倡的同时也需要允许的,发生的问题别人也希望你去无明承担,哪怕不是你错也是你错。人才一直以来有个误区的认识,成为一方担承者应该是承受很多的委屈而成。如果不能,就不能成为其中之一。而事实,有些领导方式的意气指使甚至指鹿为马,甚至不听一些中肯的声音,早已成为一种流行的习惯。
我一直认为战时管理体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和生产不一样,教育是讲究沉淀和耐性的,同时也是讲究储备的。除非是职业体系的需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太过注重现实,不然面对未来的一些新鲜改变,我们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去纠错。
主张搞书友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存在环境。至于参与者和组织者是否有这样的意识和共鸣,就看后续的一系列行动中,如何珍视自我的私心和缔造一个挺好的公共交流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