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男生不爱读红楼,我本身也不喜欢这种看似婆婆妈妈的言情小说。一次偶然接触了红楼梦,觉得这本书不单单是言情,更是对不同的爱情种类的解读。《红楼梦》大约有四百多个人物,关系复杂,感情丰富,有人喜欢林妹妹,有人喜欢宝姐姐。喜欢林妹妹的人,觉得宝钗抢了宝玉;喜欢宝姐姐的觉得宝钗也是无奈之举。我作为一个男生看红楼,觉得宝钗和宝玉,算是一对错鸳鸯,却错不在自己。
薛宝钗,《红楼梦》中的女二号。贾宝玉的表姐,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有才有貌,“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通今博古,无书不知”。由于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故而比林黛玉更得下人之心。
她来京城的目的,是准备“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攒善之职”。不知什么原因,薛宝钗却没有进宫。不知是没选上,还是根本没有选,亦或是为了住在贾府找了一个借口,总之,不管怎么说,薛宝钗和她母亲,哥哥就在贾府住下了。
在这个府中,有贾家的嫡系,贾府三艳迎探惜,有和宝玉青梅竹马的林黛玉,有开心果史湘云,而论亲疏关系,薛宝钗大约是关系最远的一个;论容貌,宝钗虽花容月貌,但其他几位姐妹,也并不比宝钗差;论文采,黛玉湘云都不在宝钗之下,迎探惜也各有所长。所以,为了巩固在姨母家的这个生活据点,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钗住在蘅芜苑,这是大观园中植物最繁盛的一处,什么藤萝宝相之类,甚是美丽。而她的住房,却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也只吊着青纱帐幔。王夫人和王熙凤送来的装饰物,她都退回去了。但她却并不是真的愚,也非真的拙。要说宝钗的才干,不在王熙凤之下。但要守要藏,宝钗的日子过得很辛苦,有点像演戏。比如她过生日,贾母问她“爱听何戏,喜吃何物”,宝钗却点了贾母最喜欢的菜肴和戏曲。宝玉想吃莲叶汤,因为太麻烦,不常做,王熙凤说,不如趁势弄来大家吃些。贾母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做人情。”宝钗却立马补了说:“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着,凤丫头任他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让贾母听了无比舒服。宝钗对贾母的奉承,不同于王熙凤的世俗,而是优雅大方,得体识趣,不着痕迹。
在贾府中,薛宝钗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林黛玉。黛玉曾说,她幼时多病,一个赖头和尚给她看过病。宝钗与这个和尚,也有一段瓜葛。和尚给了宝钗一付海上方,治疗她的无名之症,制作方法甚是繁琐:四样节令花蕊,四样节令水,加上蜂蜜和白糖。名曰:冷香丸。这恰恰是薛宝钗的写照,又冷又香。和尚还给宝钗一枚金锁,嵌上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恰与宝玉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成一对。自此,金玉良缘之说不胫而走。很多人都说二人相配,这也成了林黛玉最大的敌人。但宝钗对宝玉的关心,不比黛玉少,而且是从大处着眼,不婆婆妈妈,却又正在点子上。宝玉挨打后,宝钗也是第一个来看望。说了几句劝诫的话,自悔话说的太露了,不觉的红了脸,低下头来,只管弄衣带,娇羞怯怯。充分体现了宝钗对宝玉的情义。而黛玉也是经常吃味这个“金玉良缘”。常常说什么,“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啊?”“得罪了我事小,若是什么宝姑娘来了,贝姑娘来了,都得罪了,事就大了。”亦或是什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只是一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了。”每每如此,总让宝玉左右为难。
虽然宝钗性格温婉,但是,宝钗也有可怕的一面。那就是她太清醒了。她清楚的知道,作为贾府的二爷,贾家的宝贝,宝玉的婚姻,根本不是能自己做主的,得取决于贾母,王夫人和贾元春的意愿。所以她根本不用把黛玉视为情敌,只需获得三个决策者的好感,就可以稳操胜券。而黛玉的家世,经济条件,注定她没有精力和能力顾及其他人,只能在宝玉身上下功夫。但宝钗对宝玉,黛玉的真心相爱,宝钗总是会不舒服。所以,她和黛玉的矛盾,不可避免。这种争斗,是贵族小姐式的,绝对不会有争吵打架之说。她们都不能直接表露对宝玉的爱意,又都以揭露对方的爱心流露为胜筹,每抓住对方一个破绽,就得到一次慰藉。她们互相奚落,讽刺,挖苦,战火连绵。元春省亲时,宝钗为宝玉改了诗中的一字,宝玉感激称其为“一字之师”,引的黛玉吃醋,写下一整首诗,为了搬回一局。后来,从滴翠亭,到清虚观;从送手炉,到戴手钏,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黛玉善于正面进攻,剑拔弩张,而宝钗善于在防守中快速反击,“林以刚,我以柔,林以显,我以暗”,所谓大奸不奸,大盗不盗也。宝钗的反击,位数不多,杀伤力却比林黛玉大得多。
这种斗争,在一次行酒令中,出现了转机,也成为了林黛玉败北的关键一次。
黛玉在行酒令时,失口说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唱词。这在当时是绝对是可以黄牌警告的,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只有宝钗听明白了。午后,宝钗把黛玉请到蘅芜苑,说:“你跪下,我要审你。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黛玉红了脸,搂着宝钗撒娇。但宝钗出乎意料的劝黛玉应该以针线纺织为主,不要看这些杂书,劝黛玉不可移了性情。看来是真关心,而真正用意却是在动摇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根基。实心的黛玉便首先放下武器,化干戈为玉帛。宝玉发现了宝钗和黛玉关系的变化,又琢磨不透,变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详细的说明了事情的经过,解释道“谁知宝姐姐,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从此,宝黛双双带宝钗和平友好。风平浪静的同时,悲剧也就此上演了。
宝玉一天天长大,到了娶妻的年纪。比较一下黛玉和宝钗,做媳妇,明显宝钗更加合适。她性情好,会做人,上下都喜欢。而黛玉多病,爱生气,多愁善感。有人因为宝黛没有在一起,而痛恨作者,但其实今天做妈妈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都为黛玉掉过眼泪,但叫她们选儿媳妇,我可以肯定,绝大多数都会选宝钗。艺术和生活,不是一回事。正因为不是一回事,艺术才妙不可言。面对长辈的安排,宝玉只能接受金玉良缘这个结局。在外人眼里,宝钗这个二奶奶和宝二爷非常相配。但婚后的宝玉,却仍视宝钗为姐姐,相敬如宾,却没有视宝钗为妻子。尤其在黛玉离世后,宝玉更是不愿经常和宝钗同床共枕,反而经常在外间休息,盼着黛玉可以佳人入梦。薛宝钗知道他那个呆性子是不能劝的,也不强求,索性自己死了心也罢了。都说“晴有林风,袭则钗副”,就像晴雯离开后,宝玉和袭人的关系也变了。贾宝玉守着宝钗和袭人两个天仙,却一心想着黛玉和晴雯。他和宝钗的婚姻,笼罩在两个人的阴影中。袭人曾说,晴雯人虽走了,这两个字是不会走的,林黛玉这三个字呢?更不会走。这三个字永远在宝玉心里,也永远横在宝玉和宝钗的中间,无法抹去。
薛宝钗曾在元宵节做过一个灯谜,是一首七言律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午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谜底为更香。古人用香计时。香的作用相当于报时的更夫,所以称为“鸡人”,半夜时分需要换香。这本来是丫鬟的活,但诗中却说不用丫头,是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睡。贾政看完这个谜语,内心就认为,薛宝钗“小小之人做比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宝钗的婚姻生活,无幸福可言。朝暮焦首,年年煎心。
古人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但这对引人注目的错鸳鸯,确实表面光鲜,实则辛苦。金钏曾说,金簪子掉进井里边,是你的终是你的。薛宝钗就是一枚金簪,却掉进了错误的婚姻陷阱里,禁锢终身。
如纸如笔的薛宝钗,似水的温顺,柔婉的如荒野上的牡丹。“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是她的不幸;“珍重芳姿掩重门,自携手瓮灌台盆”是她的安分;“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是她的老练。山中高士晶莹雪,无疑是大观园中一朵敦厚温婉的牡丹,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宝钗努力的压抑自己,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却终究未换来一段金玉良缘。她赢得了世界,却输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