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精进》时有一段关于分解任务的内容。正确分解任务,运用图层工作法,对于制定计划,高效实施计划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这里的“多线程工作”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指的是在同一时期内,担负不同的工作,完成不同的任务。不同任务之间需要转换,会带来转换损耗,使绩效下降。对任务转换的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能降低损耗。下面介绍两种分解任务,控制中断点的方法。
方法1.将任务按照认知复杂程度分为:
(1)核心思考区间(无法中断、必须专注)
(2)支持性思考区间(可与上个区间中断)
(3)操作性动作区间(可以被打断)
拿到任务后,先找到核心思考区间,即至关重要,最难最棘手的部分,保持专注,全力完成这一段后,之后就不怕任务被打断。
例如,当需要制作PPT时,不是毫无头绪就开动,一版一版复制粘贴文字。而是找到“硬核”-设计ppt构架。包括了解受众知识、理解水平,兴趣关注点;设定内容,顺序,占比;选取演讲风格、策略。做完这一部分,可以被打断,稍作休息再进入支持性思考区间,即填充具体内容。最后进入操作性动作区间,如选择配图,模板,调整字体格式等,这时已经不介意被打断了。
方法2.将任务按照认知类型分解,如处理语言文字,处理视觉图片,进行数值计算等等。集中处理同一认知类型的任务,即图层工作法。图层工作法好比photoshop画图,一幅图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不同图层,绘制者在同一时间只需专注“某一层”的效果即可。好处有降低了转换损耗,能快速调用对应资源,增减图层方便,增时使内容层次更丰富,减时不影响其它图层的效果。
例如,在写论文时,可能不是先写第一段再写第二段最后写第三段,而是先把一二三段的核心论点和逻辑构架分别写出来,既而集中寻找案例素材分别填入三段,然后再制作模型图分别插入三段。
当然,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但是勤思考,多总结方法,优化流程总是没错的。如何正确找到任务的核心区,如何按性质分解细化任务还需要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