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似乎越来越接受“阶层社会”的概念,越来越相信寒门再难出贵子,相信由于培养下一代人资源的不同,阶层将会世袭。
似乎这些,在英国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也得到了残酷的印证。富豪的小孩长大后是大律师、电视制片人,住大房子。中产的小孩当老师、做公益,生活稳定。底层的小孩长大后,打架、失业、多子,动荡的一生,然后把这种命运再传递给孩子。
但在我看起来,这是包装成硫酸的鸡汤,是一种糟糕的硫酸鸡汤。它本质上是对中产的安慰,是对阶层定位“落袋为安”的幻想,把“成功与幸福”这两个人生核心追求的逻辑,简单化了。
我有两个朋友,他们有十分相似的背景和经历,都是家庭中产,智商一流,视野开阔,性格偏内向,一定程度上算是比较傲气吧。然后一个读了国内名校,一个自己考到了国外学校。十年后,国内的那个,是一个普通的白领。国外的那个,跻身华尔街。如果说成功,也许后者更成功吧,幸福程度来看,似乎两个人差不多,各有各的幸福和苦恼。对几乎一样的两个人,人生关键处的一个选择,可能就决定了以后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管追求成功还是幸福,都没有一劳永逸。不是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他就一定有一个辉煌的成年。中产阶级之所以在教育上焦虑,一是因为焦虑就是他们的底色,他们事事都焦虑,缺乏安全感。二是因为很多时候把教育理想化和神秘化了,期待自己是万能的家长,并且假设教育像在实验室一样,给出条件A,必然得出结果B。
但是我们看到,在我历史悠久、地域多样、迁徙复杂、物种丰富、资源多样的大中华,即使同样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孩子们有不同的天性和天分,而且基因密码之神秘,人类再狂妄也不敢说自己破解了。每个人所喜欢和擅长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家长不能强求孩子样样出色,更不能非得取长补短。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女儿有很高的艺术天分,能歌善舞,特别擅长画画。更神奇的是,小姑娘如果看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看一眼,对各种细节就历历在目。但是和很多艺术好的孩子一样,她不擅长数学,在简单的算数上都常常出错,更不用说复杂的奥数题了。朋友很焦虑,常常为此暴怒而喝斥孩子。我不客气地跟她说,这实在是庸人自扰。对这个小姑娘来说,奥数上的一分耕耘,和艺术上的一分耕耘,收获必然大不相同。她学习画画、舞蹈,也不是不辛苦的,但苦中总有乐,有成就感,有价值感。
西方的中产阶级关注教育,他们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是个科学的体系,另一方面和他们的文化也配套得非常好。我们的教育家也好,家长也好,如果不去钻研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内容是什么,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孩子在哪个阶段适合学什么,那么教育焦虑和疯狂,很可能事倍功半,并没有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不在教育的过程中注入理解、尊重与爱,不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成就感和价值感,只是一味苦学,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和幸福成年。更重要的是,如果教育过程中不给孩子留白,没有给孩子留下自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疯狂地去设计孩子的人生,那么你操控下的孩子,他的将来一定不如你,因为平庸的你,取代万能的造物,成了孩子的上限。你的教育焦虑,将是把孩子未来拼命往下拉的毒药,而不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