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夏大囧(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5936879/
当我们遇见陌生人时,总会面临“自我介绍”这一尴尬的场景。在只言片语中,我们需要用几个标签化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性格、爱好与特长。性格,无非是开朗或文静;爱好,最多的怕是阅读了,毕竟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太愿意在陌生人面前掏心掏肺;特长,那就唱歌或者腿吧。
接着,当我们接触久了,会自然而然得给对方打上标签,而当初自己定义的标签并不占太多的参考价值。
小时候,大人总爱对孩子洗脑,你是#听话#的孩子。小孩对大人的情绪非常敏感,所以也会看眼色行事,知道#听话#会让彼此都好过。于是当偶尔做了#坏事#,被打上#不听话#的标签时,打心底里会不安却也不知道在怕什么。
开始上学后,除了家长和老师,同龄人也开始互相打标签。这时思想还不成熟,总是冲动又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喜恶。所以,当从小学生口中听到#贱#、#黑社会#等词时,也不用惊讶,他们都是从大人口中习得却不太知道怎么恰当地使用。小孩子之间的矛盾最是针锋相对。
等到了开始有心事的时候,学会把情绪隐藏起来时,有时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形象。我是怎样一个人呢?活泼开朗却也有文静的时候,理性但数学不好,感性但语文不好。一半争强好胜一半畏畏缩缩。受21世纪初#青春励志玛丽苏偶像剧#影响,发现幸运的女主角不但#善良##天真#而且有点#蠢#。懵懂的少女总不免有意无意得为自己加上这类标签。谁没有过非主流杀马特的岁月呢。
再后来,我可能是少数同龄人中最先对女二产生兴趣的人吧。也是受了《犬夜叉》的影响,女主女二理论上长得一样,但我更喜欢女二。(一大原因是作者的确把女二画得更美)于是我也找到了她的标签#神秘##孤独##睿智##沉稳#。当我决定放弃大大咧咧走成熟女人味路线时,突然意识到,我仿佛已经不是原来我,我的标签都已经大面积更新了。
我爸用爱讽刺我#胃小#,为了不负他的意,在他面前我也不愿意多吃。大学室友念叨我性格像个男人,所以在她们面前,不自觉的我总爱出头一些。可她们一定不知道我还能做好多比她们更小女生的事情。
我想我们平时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并不足以定义一个人的本质性格,只是一个个小标签而已。真正的性格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每一种类型都有非常复杂的特征。我们很容易拿标签给自己定性和归类,不容易打破固有形象,然后就成了别人眼中的那种人。
以༶上༶都是因一向被批画风感人的我开始被同事称赞并且扬言要让孩子跟着我学画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