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朝代一共有四个,分别是秦、汉、唐、宋。
秦朝,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汉朝,是中国第一个维持时间最长的朝代,且诞生了“汉赋”这种独特的文体。唐朝,不仅经济空前繁荣,唐诗文化更是花团锦簇。宋朝,独特的市井文化让人心生向往。
今天这一期内容,我想站在唐朝的制度角度方面,带大家认识一个全新的唐朝。
一个国家的制度,大抵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这几个方面,本期视频也将从这四个角度依次论述。
在汉朝,宰相一个人掌握着全国的军政大权,如历史上著名的宰相萧何、灌婴、卫绾、窦婴等等。而在唐朝,国家的军政大权则分属于三个部门,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负责发布命令的,门下省是负责审核命令的,而尚书省则是对审核通过的命令坚决地去执行。如此分工明确,互不干扰。不过后来发现,如果中书省发的命令,门下省直接打回来让重写,中书省改了重发,门下省又打回来,中书省再改,门下省又打回来……总之效率很低。效率低怎么办,那群当官的也不是傻子,干脆把中书省老大中书令和门下省老大门下侍郎聚起来一起开会,会议场所也取了一个逼格很高的名字,叫“政事堂”。所以那时候真实的场景应该是这样子的,中书令和门下侍郎带着底下一群喽啰哈牛逼,某个喽啰负责做会议记录,结束之后,中书令和门下侍郎拿出自己的宝贝印章往纸上一盖,再送往皇帝那里盖大印,最后发往尚书省。所以说,如果没有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印章,只有皇帝的大印的话,这项命令也是无效的。所以说那时候的皇帝,权力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中国也不是完全的专制主义,还是有法制存在的。
当然,如果皇帝真想不通过中书门下,直接发布命令,也不是不可以。毕竟谁也不敢教皇上做事,当然除了魏征之外。比如,唐中宗就干过这种事,他发布的未经中书门下通过的敕令封授的官职,叫做“斜封官”,这种官就很容易让其他官瞧不起。这放在现在的官场也差不多。
我们知道,制定命令简单,可是执行起来往往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尚书省又分为兵部、吏部、礼部、工部、刑部、户部。分别管理军事战争、官员任免、宗教教育、建设工程、司法刑狱和民政户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次制度史上的创新,以至于后来的宋、明、清都或多或少的继承了这种制度。
说完了中央,我们再来看看地方。唐朝的地方只分为两级,即县和州。县的老大不是县长或县委书记,而是县令。州的老大不是州长,是刺史。还有,唐朝,当然也不仅仅是唐朝,特别喜欢玩等差数列。比如,唐朝规定,三千人以下为小县,三千人到六千人之间为中县,六千人以上为大县。州也分为大州、中州和小州。这就反映了一个问题,比如某个人在某个小县当县令,好不容易熬了五年,也不过升职为某个中县的县令。升迁速度特别慢,下级永远在下级,上级永远在上级,底层官员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不仅如此,国家不定时还会派官员下来视察,在当代我们叫调查组,在唐朝叫观察使或者节度使。这种官员的权力往往比当地的老大权力还要大。大到可以反叛国家,比如著名的节度使安禄山。
说完了政治,我们再来看经济。唐朝的经济制度应该分为两段,前段时间实行的是“租庸调”制,后段时间实行的是“两税”制。所谓的“租庸调”制,就是从三个方面向老百姓征税。租,指的是国家把田租给你,你要上交田税;庸,指的是征用劳役,给国家义务干活;调,指的是上交土特产,也就是农妇纺织的丝织品。虽说项目多,但是农民压力并不大。比如,种田赚了四十块钱,只用交一块钱的租金;至于劳役,只用为国家每年义务劳动二十天,这相对于汉朝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三分之一。这种制度看起来挺美好的,的确,前期的唐朝确实过得还不错。但是这种制度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户籍和壮丁统计起来十分麻烦。因为每年都有新增人口。所以在唐朝随之产生了相应的账籍制度。帐,就是统计壮丁人数的册子,每年都要统计一次;籍,就是统计户口的册子,每三年统计一次。账籍统计之后,都要到当地的县、州以及户部备案一份。这放在今天,就好比每年做一次人口普查。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做这样的精确统计尚且不易,放在纸资源匮乏的古代,估计也只是想想而已。所以这种制度,越到后越不了了之了。
到唐德宗的时候,有个叫杨炎的财务专家,发明了“两税”制度。这种制度说起来也很简单,无非是夏天征收一次税,秋天征收一次税。把之前三种项目的税款叠加在一起征收,这大大减轻了工作负担。每个县只用缴纳固定的税款。没有一种制度敢自称自己是十全十美的,这种制度也是如此。虽然看起来自由,但是同样存在一个问题。比如,某块区域有十户人家,总共承担一百两银子的税款,这以为着每户人家只需承担十两银子。可是,突然有五户人家暴病而亡,这意味着剩下的五户人家每家要承担20两银子,足足翻了一倍。如果因为其中三户人家承担不起,偷偷跑掉了。那么剩下两户人家就需要承担五十两银子。同样的,如果某个区域有人搬迁进来,每户人家的税款压力也会减少。这就导致了一个很明显的结果,就是富者越富,穷者愈穷。尽管这种制度不够完美,不过后来的宋、明、清还是缝缝补补地将制度延续了下去。
我们再看唐朝的军事制度。唐朝的军事制度叫全兵皆农制,又叫府兵制。之所以叫全兵皆农,是说虽然你当兵,但是你还是要干农活的。唯一的好处就是,当兵的家庭不用交“租庸调”税。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当兵。唐朝的户籍按照财富会分为九个等级,而只有上三等和中三等才有当兵的权利。而之所以叫府兵制,是因为士兵以府为单位,一千两百个士兵组成大府,一千个士兵组成中府,八百个士兵组成小府,充满了等差数列的魅力。每个府都有都尉负责平时的操练。但是真正带兵打仗的并不是这些都尉,而是中央从十六卫中派遣下来的大将军。战事结束后,兵回到府上,将归于卫。我们说,制度再好,如果人不认真执行,同样会出现各种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兵士容易受到轻视,因为兵士只有勋位而没有真正的职位。只有表面的荣誉,却换不来实际的利益。地方官告老还乡还能做一个老财主,而征战沙场回来的老将军只能继续务农。第二个问题就是,因为战争死去的士兵,刚开始还能够及时得到朝廷的慰问和抚恤,后来朝廷工作效率则逐渐降低,导致士兵积极性不高。第三个问题是,士兵一旦派遣到边疆戍卫,有时候终年不能回家。
至于唐朝的教育制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科举制度,已经开始逐渐地民主化了。之前只有封建贵族子弟才有做官的机会,如今贫民子弟也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了。这绝对是中国教育选才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度的具体实行,是广大考生先参加礼部考试,考试通过即为进士。再经过吏部二次筛选,根据其相应的能力分配其相应的职位。不过在唐朝,有两种人不能参加考试,一种是工人,一种是商人。这两种职位更倾向于为个人牟利,而国家选拔的官员是为了公家服务,所以两者是水火不容的。所以如果说这种制度有缺陷,那就是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这种制度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由于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录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导致国家机构体系更加庞大臃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因素。
综上,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折中枢。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所说的,罗马帝国亡了,再无罗马;而唐室覆亡之后,依然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