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时候列了一个为期四周的主题计划:
在第一周,我将探索早起的最大可能,尽量在城市苏醒之前起床;
在第二周,我将固定睡前的阅读时间,带着新知识进入梦乡;
在第三周,我将训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将快乐平铺到每一天;
在第四周,我将培养面对微小的、不耐烦的痛苦情绪的能力,让每一次的活动都具有当下的意义。
之所以列下这个计划,仍然是因为想要变得“更好”——这是一种社会期望,具有普遍的价值认同,比如早睡早起、高效学习等。然而随着无数次的失败与一定数量的成功,逐渐发现在无法坚持的情况下,对于它们的期望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会增加对于自我的不满意并降低主观幸福感。
为了长期坚持这些向往的行为,需要提高行为的“可及性”,也就是说门槛越低越能够被长久坚持。而这些行为,也往往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够感受到质变的行为,比如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感受到早睡早起对身体和大脑的积极影响,持续的睡前短阅读需要在读完一定书籍后才有充分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