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公司小伙伴讨论六个成功者品质:自律、坚持、慷慨、承担、诚信、成长。在讨论自己拥有的成功者品质时,每个人答案都不完全一样,但是提到欠缺的品质时,竟然所有人的答案都一样:认为自己欠缺“自律”。
为什么是这样呢?我想这并不偶然,如果随机找10000个人做问卷调查,估计至少80%以上的人会认为自己不够自律吧。结合最近的学习,我思考了一下可能的原因。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我们对于“自律”这个词赋予了过分沉重的意义。
比如,我们心里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够自律”呢?
可能是钟南山那样的坚持运动健身几十年如一日的,才能算得上自律;
可能是想做一件事,就能动辄坚持十年二十年的,才能算得上自律;
可能是在方方面面,360度无死角都能做自律的,才能算得上自律。
如果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自律,那么自律就成了“大神们”才能具备的品质,和我们这些“凡人”不沾边了。而我们的潜意识如果认为一个东西是我们极难去达成的,那么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放弃,也会选择用“普通人很难做到自律”这样的限制性信念来自我催眠。
但是,这并不是事实。
如果我真的是一个完全不自律的人,我的人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我的人生会比现在糟糕很多很多。一个完全不自律的人不可能考上大学、不可能在一份职业上坚持17年、不可能拥有稳定的财务收入、不可能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更不可能实现自我成长......
事实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自律的方面,也都有不自律的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自律的地方去全面否定自己是一个“不自律”的人。
网红医生张文宏,能够成为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感染科主任、哈佛的访问学者,毫无疑问他在很多方面一定都是非常自律的。但他也提到自己就是无法坚持运动,买的健身卡都扔在那过期了。这一点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呢。
所以,如果想让我们自己能够在更多的方面做到自律,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看见那些我们已经做到的自律。比如:在无人监督时仍然遵守规则就是一种自律,信守自己的承诺是一种自律,不给别人添麻烦也是一种自律......
只有我们看见自己身上已经拥有的自律,并感恩这些自律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的积极意义,我们才能与“自律”建立更好的关系,也会有自信在未来做到更多方面的自律,形成一个正反馈的良性循环。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想到“自律”这个词,会触发我们无意识的负面情绪,比如自责,比如羞愧,比如愤怒。
所有的动物都会因各种生理、心理威胁而受到创伤,但绝大多数的动物都能很快地从创伤中复原,只有人类是唯一一种能够长期甚至一辈子都待在创伤状态的动物。这些所谓的“创伤”在我们成年人看起来,可能非常微不足道,(比如小时候因为做错事情而被父母责骂或者体罚),但对于当时那个幼小的孩子来说,可能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很痛苦的体验,这份痛苦的能量如果没有被清理,可能会一辈子都在我们的身体里,只要出现类似场景,负面情绪的按钮就会被触发。对于这种情况,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当觉察到自己负面情绪升起时,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这个情绪是来自当下,还是来自过去?一般来说,如果某种情绪触发模式经常重复性出现,这个情绪都是来自于过去的。一旦你看见这个情绪是来自过去的,潜意识被呈现到了意识的水面之上,你就不会继续被它控制了。
所以,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拥有更多自律,首先让我们先用笔写下自己已经做到自律的地方,去感恩自己,感恩自己做到的自律给人生带来的礼物,然后祝福自己在未来可以通过成长,生长出更多的自律,去支持我们取得更多的幸福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