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因为参加小六老师“四月梦想读书会”,今天第一次,起了本学期的第一个早床。闹钟定在了六点二十,怕吵醒室友,又不忍心错过直播的机会,所以闹钟才响了一次,就一骨碌爬了起来。
尽管与最亲爱的床作斗争的过程是艰难的,可是一想到生命白白增加了两个钟头,如果接下来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一个月就多出六十小时,一年居然可以多出720个小时,相当于多了30天,简直捡到了太大的便宜,默默感叹:曾经因为睡懒觉浪费了多少生命。
本周早读的书籍是李参老师所著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这本书借助印象笔记这一实用工具,实际系统地介绍了如何构建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如何利用高效的工具,实现个人大脑的延伸与效率的提高。
(二)
小六老师今天分享了书中的第一章:建立思维的秩序。很多时候自己会觉得自己处于忙乱的状态,因为身份与角色的多重性导致有待完成的任务很多,却没有很清晰的分类与排序。虽然我也会在手机的便签中,简单地记录每天的行程或是写作的一点灵感与思路,但始终缺乏有序性和系统性。
这一章节抛出的第一个关键观点就是: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因为大脑更擅长的是思考与创造,而非记忆。可人的思维是流动的,会受到各种杂事、灵感以及接触的海量信息的考验,所以可以使用便利贴,及时记录与收集信息,建立收集箱,使之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
(三)
要建立思维秩序,具体做法分两类:第一,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单。可以分析当前任务,想想马上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列出自身角色要做和想做的事情,并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开始尝试对自己现阶段的角色进行定位,并且根据定位写出对应的任务,画了如下的思维导图:
虽然是第一次画思维导图,但是通过这种梳理,自己对于下一阶段的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构想,思路厘清后,行动起来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了。
(四)
要建立思维秩序,第二,捕捉大脑中的各类灵感。一方面可以使用便签纸和印象笔记等辅助工具,收集碎片化思维或是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留给自己时间和空间,自我思考与探索,还可以通过群体学习,交流经验,开阔思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当然,思考与交流之后,利用印象笔记进行记录与整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加入早读群后,才下载了印象笔记app,但还未投入使用。今天的课程结束后,马上开始实际操作,针对近期计划,大致罗列出了几项笔记本,并适当添加了相应的笔记。分类清晰,不仅可以添加图片,进行编辑,还能直接将微信上看到的文章导入笔记中,用户体验还是很不错。
以上是按照自己的目标制定的简单的分类笔记,包括日常规划以及工作、写作、阅读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最近要忙着写论文,所以就尝试将看书过程中的关键点拍照留存,分类编辑,查找起来也很方便,都归纳于笔记本七。
总之,以上便是早读课第一天的心得,也是初步将印象笔记发挥作用,希望后期能更系统地管理自己的思维与知识体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