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玄奘》书评
初识玄奘这个名字,是在历史课上。然后才知他是每年暑假看也看不腻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孩童时期只顾着崇拜悟空的齐天本领图个热闹,对永远那么正襟危坐的唐僧倒不是那么感兴趣。等到年龄渐长,学的多了,遇事多了,再翻看《西游记》,对唐僧的敬佩却与日俱增。无他,单是他不畏艰险、拼除杂念、虔诚向佛的决心就让人折服。艺术作品对人物塑造通常都有美化或者拔高,而玄奘之所以能够完成西去天竺取经、传播佛法的成就,其对佛学极致的虔诚绝不亚于艺术形象唐僧,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隋末唐初乱世之中,玄奘能够潜心修佛,深入钻研。为了穷尽佛法,究竟瑜伽唯识学,于公元628年踏上西行之路,以一人之力穿越西域诸国,到达佛教发源地所在诸国,游历各国,遍访名师,研习梵文经典,学习佛教经论,在佛学上造诣深厚,名震五印。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公元645年,在历经5万里行程、跨越138个国家、经历了足足17年的时间之后,玄奘回到了长安。此后潜心翻译佛学经纶,弘扬佛法。
玄奘能够取得所有这一切突出的成就,除了天资机敏、颇具悟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依靠虔诚力量的指引,知不可为而为之。虔诚是一股强烈的精神力量,而玄奘一心向佛的极致虔诚,也是逐步形成的。昌如所著的《行者玄奘》一书,就是以玄奘的成长为明线,重现了玄奘走入佛门、探寻佛法真知的精神道路;同时以佛教在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历程为暗线,穿插许多佛学知识。这本书,不但是玄奘的成长史,更是佛学知识普及读本,内容丰富,语言通俗,读来也非常有趣。
对于一般孩童而言,面对枯燥深奥的佛学经文,只想逃跑,而年幼的玄奘则能够静坐下来,性格专注,心思细腻,不但读的进去,更能主动向法师求教,足见佛缘不浅。“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志向,让年仅十一岁的他被破格录取,允许受戒为沙弥。在乱世征战又兼有天灾人祸的时代,能够不为外界干扰,深入探究经文,可见其礼佛的诚心。在佛学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后,不安于一隅、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毅然离开已扎根熟悉的环境,游学四方,遍访大德,广游博览,横洞百家,不断进益。凭借深厚的佛理、出众的悟性,以二十多岁的年纪,位列“京城十大德”,却不肯接收皇帝任命出任大庄严寺上座、住持皇家道场的无上荣耀,这是穷究佛法妙理的虔诚追求使然。学的越多,研究的越深入,心中的困惑也越多,能够为他解惑的,大概只有佛陀故里的原始真经要义。西行天竺求法,到佛教发源地取真经,完成译经传法的宏愿,便是玄奘对佛学研究极致虔诚的目标。
西行天竺,孤独无伴,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加之官府再三禁止,又战乱频仍……就是这样一条几乎看不到希望的道路,玄奘却毅然踏上。“故是经来未尽,吾当求所未闻。”对求佛的虔诚,让他无惧艰难险阻。只要我坚持,这世间便没有什么渡不过去的难关!
伊伐罗:你知道天竺离这里有多远吗?
玄奘:不知道。不过只要有路,走一程近一程,终归能到吧。
2016.11.29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