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愈发错综复杂,社会民生保障压力进一步增大。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初心不改,始终聚焦民生关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全面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奋力织就更密更牢的民生保障网,让民生保障更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
兜住底线。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近年来,我国持续健全动态监测、分层分类、综合救助等多项机制,持续加大对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救助力度,充分发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的作用和潜力,强化部门协同、政策衔接、资源统筹,形成社会救助工作合力,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让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
夯实根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一方面持续把脱贫人口就业帮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规划出台鼓励支持困难人员就业创业的系列政策,围绕外出就业和就近就业双向发力,实施个性化帮扶和跟踪帮扶,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送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创互联网经济的新业态,围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挖掘、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激发企业用人积极性,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优化服务。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如何顺应信息化发展大势,扩大网络信息技术在城市兜底性民生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并进一步提高其运用的实际成效成为当下亟需探索思考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异地办事难点堵点,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在民生保障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数字化服务在诸多民生领域的普惠应用,在便利群众办事的同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