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前段时间微信上流行一款叫做“跳一跳”的小游戏。
我玩的还行,目前平均每次是一千分打底,赶上运气状态尚可的时候,能拿两千多分。
朋友问我有没有什么秘诀。
我答:熟能生巧吧。
朋友不信:我每天耗在这游戏上的时间绝对比你多,怎么你的熟就能生巧,我的熟就不孕不育?
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带着这个问题我又玩了一阶段,并且也看了许多人玩此游戏时的表现,最后跟朋友总结道:可能是你的熟比较随意,我熟得比较走心。
是这样:跳一跳游戏,规则很简单,即:小人跳箱子。跳中了则加分,没跳中,掉下来了,本轮淘汰出局。
按理说知道这规则后,大家就可以跳了呗,看谁跳的多,看谁跳的准,看谁肯耗时间,看谁更卖力气。
然而,如果只看到这一层,你会发现你的水平长时间内都很难长进,总是卡在某个分数线,进阶全靠运气。
为啥呢,很简单:那些箱子摆放的间距都是不同的,而你控制小人儿跳跃距离的长短,完全取决于你手指按压屏幕的时长。这才是这个游戏的本质与核心。
然而很多人在玩的时候都容易被表象迷住,前几下跳得还行,可玩着玩着就把本质规律给忘了,一想往远跳的时候,手指按屏幕就会更使劲,一遇到近处的箱子,手指触碰得就很轻,显然,他真的以为自己就是那小人,以平时跳远的规律代替游戏规律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本质取决于你按压屏幕的时长,而非下手轻重啊……除了这一条,其他均是幻像。
所以,你专注的点应该是游戏设定,而非出于感性与生活经验的意气。
2.
另外,关于涨分,也是有规律的。
该游戏有个人尽皆知的规则:跳到一个箱子上,得一分;但如果你跳的准,恰落在箱子正中心,那一个箱子得两分;如果你的准头有延续性,连连跳中箱子中心,分数是会翻倍的,一连发两分,两连发四分,三连发六分,以此类推……
这条规则意味着:并不是你跳的最多,分数就最高,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少,但做得更好。
然而很多人还是对这个本质缺乏足够的尊重,宁可连拿十个一分,也不瞄准了再跳。而我每次越是有连发出现,便越认真,因为下一次如果再中,便会事半功倍,所以我常常只跳好一个箱子,就能拿十几二十分。
人真的是为了避开有效努力,甘愿把所有无用功都做到筋疲力尽。见过一位伙伴,玩此游戏时不可谓不卖力气,每个箱子都跳得极快,也不管准不准,每个箱子都能拿一分,有时靠毅力能连跳上百个箱子,然而分数长时间也就只能卡在这两三百分。
一次他累得眼睛酸痛,但分数仍不见涨,半打趣半失落地感叹:唉,说好的努力就能成功呢。
这一句感叹让我恍惚间对这个游戏有了亲切感——可真是像极了我们的生活。
3.
求学的时候大家都遇到过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背英文单词。
所有人都知道学习英语涉及不到太多天赋层面的东西,主要还是靠勤奋与练习。
然而即便是同样“很勤奋”,也是能看出差距的,很多人往往不是败在了勤奋程度,而是勤奋水平。
有的同学在记单词的时候,要么拿过来就抄,一个单词抄一百遍,抄完就忘;要么捧着个单词表看,一看能看一小时,结果看了跟没看一样。
有的同学则比较聪明,他们会把单词划分成一些单元,按照人的遗忘规律曲线反复回看,每次看的时间都不长,但频率高,还会利用语境记忆,让抽象的词义去给自己的大脑以具体的刺激与呈现。
两者差距在哪里呢?归根结底是意没意识到本质规律。
前者的努力瞄准的是让自己安逸得安心;而后者的努力才是真努力,相比于前者,他们的记忆更有摩擦力。
理智地讲:假努力其实比真懒惰都可怕。因为在效果上它与懒惰同样给你的,都是零。且在过程上,它还额外赠送给你一份自我安慰与自我麻痹。
4.
我曾培训过一批写作课学员,精神上都是可嘉的,都想让自己快点进步,有的想让自己早点出名。
然而进阶的方式却可分为两派,一派为“走量派”:每天都写,甭管写的如何,码够字数就发表。写之前不构思,写之时不用心,写之后不修改,发完后不看反馈,长时间不总结经验,更谈不上向好的作品学习,拿不好的作品反省。
最可怕的是,当收效甚微时,竟生发出两种情绪:要么是没来由的自激,觉得只是时间问题,告诉自己再接再厉;要么则开始心态不稳,感叹读者和编辑没眼光,自己怀才不遇。前者让自己原地滑行,后者让自己干脆放弃。
然而进步较快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慢吞吞”的学员:可能别人一周能输出十篇,但他们一周有时只能挤出一篇。但那十篇里几乎都保持在不上不下的水准,但这一篇,哪怕称不上多精品,也能看出是真的用心。
结果往往是:十篇全打水漂,就是这一篇,被优质公号转载一次,又被杂志转载一次,进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能吸引来出版界的编辑,最终又被收进书里,说以一当十,真正成为睡后收入也不为过了。
哪怕忽略掉经济收益上的差距,哪怕这一篇像那十篇一般无人问津,但这一篇的功夫好好走一遍,对他们本身技能的长进也是极有效的。你看,同样是下功夫,但前者聚焦于形式主义,后者却牢牢掐准了自身价值的打造与能力的打磨,自然会有差距。
5.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关键要看你的努力对没对准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其实何止是技能学习与个人发展,人际关系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常听不少人抱怨自己好心没好报,却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付出只是感动了自己,更少人了解:当付出时不考虑对方所需,产生的负面效果不光是事倍功半,你的心里还总会觉得对方欠了你的情,进而想在下次找补回来这份空虚,最终在对方那里不光没觉得受益,反倒被你没来由刺了一下,真是关系破裂了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一遇到具体状况时仍然会选择假性付出与假性努力,知其不可为之,愣是不管本质与规律。毛病出在哪呢?
很简单:对习惯的沉溺,是个大问题。凡是按照自己既有的逻辑与惯性去做,会给人一种安全感与安定感,时间长了还会有种莫名的舒适,甚至累都不觉累。这时你指给他一条改变的路,他甚至会点头认可,但腿还是不会跨过去,因为大多数的恐惧和抵触,都源于三个字:不熟悉。
然而所有的柳暗花明,都藏在这三个字背后的几米。咬咬牙克服了自己,便能尝到更大的甜头,永远下不了决心改变,便永远会被简单重复的操作所吞噬,进而被你所熟悉的套路步步紧逼。
有人问我:那些优秀的人,是具备了某种眼光,遇到任何事都能一下子摸到本质,并选择正确的努力方式吗?
我刚要说是又略有迟疑:眼光诚然是一方面吧,但也有不少人开始时也没有摸对法门,走了一段冤枉路,只是区别在于:他们有觉察,总会感到哪里不对。甚至会偶尔提醒下自己:这样下去不行。
你说这只是眼光问题吗?
依我看,这里面还有一种敢于真实面对自我的自信和勇气。
可能也正因于此,我们喜欢往进取的前面,再添上两个字:锐意。
End.
各平台开白等事宜请给我的经纪人bingo_发送简信。(发送方式:点击蓝色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