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看的小说大抵都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笑着别人的喜,顶多是在虚构的故事框架里宣泄喜怒哀乐,任一时之性。但是读完《大明王朝》之后,是在废寝忘食的读完之后,我才觉得好看的历史小说才是真真正正的浓鸡汤,让人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通体舒畅感,觉得一切眼前的琐事和苦难都是不足以放在心上的。
其实各种小说读了也不算少,读到动情处或哭或笑或忧伤好一阵子的事情也算平常,得到启发或者激励的也算常见,可是从来没有过像读完《大明王朝1566》之后的心理重生的感觉。
要读历史
也许是因为小说为了有真实感,总是需要营造一个小世界,让角色们生活在其中。读起来时就特别容易有代入感,也会容易进入到小说创造的小世界里,思维都局限在小世界里,更容易加深喜怒哀乐的感觉。也许就把某个人人物恨的牙痒痒,也许就特别为某个人物揪心等,其结果也就是自己放大了自己的情绪,随着小说的推动而宣泄自己的感情罢了。
而《大明王朝1566》就不一样了,你不会去恨某一个所谓坏人,也不会去喜欢某一个所谓好人,因为不管哪个立场的人都那么个性鲜明,在历史长河中也是耀眼夺目。他们有的大奸大恶,有的大正大直,有的置生死于不顾,有的装疯卖傻苟且存生,每个人都“纯粹”的坚持自己心里的那杆秤,所以每个人都很有强的辨识度,这些个个性鲜明的大人物们组成了一段有趣的历史,大起大落,瞬息万变。
为什么现在却少有大人物了,因为现在我们喜欢小清新,小可爱,小资,追求多彩人生,丰富的生活,不再会为一个原则不顾一切,缺乏延续性,所以也不再有大是大非,大情大爱,而都是囿于一小方天地里的小情小爱小理小性,那么思维也会越来越狭隘。
所以月半哥每次看到我读小说就会劝我读读历史,在浩瀚的历史中感受大时代的气息,感受大时代下大人物的性格和人生,感受历史舞台上一桩桩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思想也就开阔了,也不会再因为一句偶然的话就气闷,因为一个眼神就内伤,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怀疑人生……所以说,好看的历史才是真正的鸡汤。
也许是因为历史太遥远,也许是因为历史上的大人物与普通人太有差距,所以读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把自己当作其中某个人去宣泄情绪。顶多会想象一下自己在那个时代会是书中哪种性格的人。所以,正因为无法代入,就可以更客观的看待历史和命运。
要读大家名家写的历史
其实曾经买过一本当时炒的比较火的历史书,但是并没有看下去,至今躺在我的书柜里,也并不想再次拿起。
月半哥看到那本书的时候就淡淡的说读历史一定要读名家大家的书,他们更客观更高屋建瓴,因为如果格局不够大随意拼凑出来的历史也是小家子气的,读了也是不畅快的。
当时觉得不以为意,想着都是写历史能有多大差别呢,毕竟历史事实在那里摆着呢,时空架构和历史人物都现成的呢。可是看完《大明王朝1566》我开始有点理解了,首先就感觉整个人豁然开朗。
因为我看到了那个懦弱却有着爱民之诚某事之心的裕王,那些个或两边和泥中庸或一心为权或一心忠直的太监们,那些个或大贪大恶或左右逢源或表面服从内心坚守或表面清流内心算计的大臣们,当然还有阴郁多疑猜忌权谋的至阴皇帝和不顾生死为天下百姓的至阳海瑞。但同时,我的脑海里还浮现了嘉靖帝整个在位期间的风云变幻和朝臣关系以及历史大事件。
也许这就是好的历史书吧,不但有细致的个人性格描写,也会呈现整个历史轨迹;不但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也有一桩桩或好或坏的大事件;不但有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也有历史事件漩涡中的小人物;不会为了炒作而故意渲染某个事件,也不会为了个人喜好而对某个人刻意美化或者丑化。
所以我们能够客观的看待这一段历史造就的人们,也可以看看这些人造就的历史时代。
后记
上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科目就是历史,因为总让背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就要么记住了事件记不住日期,要么就张冠李戴把日期和事件对应错误,真真是觉得讨厌极了。所以一直以来,读了各种类型的书,连包含了好多生僻知识的科幻小说都可以看的津津有味,却一直隐隐不愿读历史。
可是读完《大明王朝1566》之后突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才觉得历史这么好看,甚至有想读一百多卷的《明实录》的冲动。